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关于老年生活的三圈,包括内圈、中圈和外圈。内圈是指个人的内核,中圈是指家庭生活,外圈是指社会属性,由里向外,层层扩大。
联想到社交,我觉得也可以进行类比推演。由内而外分为至交、深交、泛交。
至交,顾名思义就是同气相求的知己。人生得以三五知己足矣,如同子期之于伯牙,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暂时没有人选,也可以把自己当成至交,定期与自己深度对话,促进内核稳定。
深交,指的是关系比较好的好友亲朋,既能在你低落的时候雪中送炭,也能在好久不联系的情况下友善地关心你的近况,给予帮助。在这其中,人品是最为关键的。
泛交,也就是泛泛之辈,生意场上的点头之交,工作场合的合作伙伴,诸如此类。对于这些伙伴,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了解他们的资源优势,必要时,信息交换,谋求共赢就可以了。
梳理过后,我觉得思路愈发清晰。
以往我容易犯的毛病有以下几点:
其一,误把泛交当深交。
我和大多数亲戚同辈不很谈得来,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也一度为此苦恼过。
以前的我,要么改变自己使劲融入,要么神色漠然不闻不问,现在看来都不是理性的做法。
可能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将他们作为泛交对待。遇上时,了解一下信息,交换一下资源,仅此而已。如果能有进一步交集,那也处之泰然,随遇而安。
其二,误把深交当至交。
之前交友我还有个误区,就是容易把好友理想化,这也一度让我觉得疲累。
一旦朋友有哪些小缺点不符合自己的预设,我就会不自然地涌现失望和沮丧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后续的正常交往。
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将那些深交误认为至交。深交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情绪价值或者给自己赋能,但决计达不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开放心态,保持内核稳定;与深交保持定期联络给予彼此情绪价值;在生活和工作的不同侧面向泛交汲取灵感;或许这就是我对社交三圈的最终功能定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