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海
心灵的震撼总是润物无声——观看影片《唐山大地震》有感

心灵的震撼总是润物无声——观看影片《唐山大地震》有感

作者: 寨泉 | 来源:发表于2020-05-28 11:03 被阅读0次

    本周六,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影片《唐山大地震》。整部片子以时间为主线,分别是1976、1986、1997、2008,分别记述了在大地震中惨遭不幸的一家人32年不同的人生经历;以空间为总揽,分别是唐山、养父母居住地(北京)、杭州、加拿大,把这一家人以人性、情感为基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真可谓惊天动地、细致入微、感人至深、回味无穷。观看影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为剧中动情节而热泪直淌,又为电影精心设置而拍案叫绝。

    今天我要说的,是影片中的几个动人情节,现一一分述。

    一是方达奶奶接他回济南又忍痛割爱的场景。本来,方达已经踏上去济南的汽车,但方达的姑姑“你这样不等于要了元妮的命吗”一句话,使小方达留在了母亲身边。方达的奶奶失去爱子、孙女,再看看失去左臂的小孙子,心都疼碎了,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当下把孙子带走,可以说比什么都重要;对于元妮来说,大地震让她失去了丈夫、女儿,此时的小方达,不仅是她精神的寄托,更是今后相依为命的支柱。这个情节感人之处在于,元妮在最需要儿子的情况下肯于放他走,奶奶在以接孙子为目的的情况下肯于改变初衷。这超越了亲情界限,是一种人性的光辉。当小方达从汽车上下来,跑向精神极度恍惚的母亲时,一段力量强大的音乐如晴天霹雳,把沉浸在情感领域的广大观众推向了剧情的第一个高潮,撕扯着人们脆弱的神经。这种表达方式在该片中是唯一的,也是对我心灵的第一次震撼。

    二是女军人董桂兰病重弥留之际的场景。方登长大了,读大学了,谈男朋友了,也两个暑假没回家了。当她在养父的劝说下来到养母病床前时,董桂兰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她与方登的谈话,特别是说到“今后没人和他(王德清)吵架了”、“要照顾好你爸爸,他总是说你的好话”时,王德清留下了不轻弹之泪。虽然这个情节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占主流,但其感人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与元妮后来对孩子说的“我只给你爸当媳妇”、“哪个男人能够像你爸那样用生命来保护我”一样值得惊叹。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情节,是因为元妮夫妻之别系骤然离去,而王德清夫妇的离别却是悠远深长。这体现的是夫妻情分。和自己长相厮守的人去了,是莫大的悲痛。亲爱的人的音容笑貌,在有时是犹如利剑,可以无休止地刺痛带血的心灵的,特别是当人真的老了之后。王德清的悲痛,正是源于与爱人的生死离别。男主角精湛的演技,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妻子真挚的感情。若干年后,他对方登说:“你妈整天陪着我”。这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了,没有任何装饰,更不需要任何装饰。这个情节的延伸,是王德清晚年生活的孤独、凄凉、悲伤和无边无际的思念。

    三是方登、方达姐弟巧遇的场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又无情地吞噬了众多鲜活的生命。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总有着说不出的特殊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激情,一种冲动,一种舍死忘生,它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从身后来、从身边过、流向远方,而河的源头就在这些人的心里。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身在何处、位有多高,都会毫无杂念地勇往直前。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召。方登、方达这对失散32年的姐弟,终于走到了一起。方达与救护队友的简短谈话,只是对当年压在同一块水泥板底下,姐弟被救护过程轻描淡写的描述。可就是这种轻描淡写和姐姐饼干衔在嘴里那呆滞的表情,似一支锋利无比的雕翎,穿越时空,穿透人们的心灵,在这个山雨欲来的关键时刻,人们大都准备好了纸巾,在等待激动人心一幕的到来。可影片却戏弄了观众,紧接着是雨过天晴,巧妙地绕过了姐弟相认的场景,二人直接坐到了回唐山的中巴车上。是啊,不这样安排,要么观众感情重复,要么剧情喧宾夺主。

    四是方登母女相认的场景。这是整个影片动人的核心。32年前,元妮做出了世界上最为艰难、也是最为无奈的选择:救弟弟。多年以来,她内疚、她痛哭、她迷茫、她无所适从。因选择失去爱女,是她此生挥之不去的心结。可谁又能想到,那个苦命的孩子,会在32年后“蹦出来了”呢?她该怎么面对这个女儿?怎么向她解释当时的情况?突然“蹦出来”,又让她如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喜事?这些问号都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方达叫母亲,母亲不应声、不出门。只是颤抖着、包不上饺子的老手不停地占领着观众的视线。后来的一声“进来吧”,才真正拉开了母女相见的序幕。这时我目不转睛、侧耳倾听。方登进屋后,看到了自己和父亲并排着的遗照,手里拿着32年前母亲答应给她吃的西红柿,思绪万千。当她转回身,母亲跪在了她的面前。此时,淡淡的音乐、不高的心语,浓重的表情。我此时没有眨眼,泪水却出来了。我期待着母女拥抱,期待着动人的音乐,甚至期待着有记者采访这个历史时刻……可这一切都没有。到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总是润物无声啊!还有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表达这样的真情实感呢?除此,无他。

    五是在墓地母女抱头痛哭的场景。在墓地,方达在姐姐的墓里拿出妈妈每年为方登买的课本,并说出母亲的良苦用心之后,方登再也控制不住,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与母亲抱头痛哭。这是母女之情。其实,方登在养父母那里时,早知道母亲和弟弟还在,只是因为母亲的“救弟弟”一句话,便耿耿于怀32年。之前,影片为了此时的情景交融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汶川,方登在为一个尚未解救出来的灾区孩子输液时,她亲眼目睹了孩子的母亲作出“锯了孩子腿吧”的痛苦抉择,并喊出“让孩子将来恨就恨我吧”的无助吼声。与当年是多么的类似!其实,元妮并不是不要女儿,而是万般无奈。在那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时刻,你让这位母亲怎么选择?到这时,方登终于明白了。此时,她们母女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了。故事离奇曲折、衔接天衣无缝。

    当然,影片也并不是没有一点瑕疵。我个人认为,在地震发生前,元妮夫妻的床戏就显得与片子主题很不协调,从取舍角度看,完全可以安排其他场景进行取代。或许,这是当今浮躁时代给影视作品带来的阶段性硬伤,也是一个时代价值取向的偏差,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片中方登不好好上学,谈起了恋爱,并且做了让中国人还难以接受的未婚妈妈,为此,她放弃了学业。虽然编剧想通过方登保住孩子来表达一种特殊感情,但这毕竟是不合适的。问题的关键还远不止于此。方登既然荒废了学业,带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靠做家教来维持生活(她的生活会有多难?),很难想象这样的女人会有成功的机会,而且她还出国做了洋太太,过着富裕优足的生活,这可是很多中国女孩子羡慕不已的事情啊。但是,这种可能有多大几率?当今社会,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单身女子带着孩子尚步履维艰,何况一个大学未毕业的女生?因此我觉得,当今的影视剧人员没有了过去那种深入生活、感悟生活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犯逻辑上和常识上的错误。

    不管怎么说,《唐山大地震》还是一部很好的片子,不仅通过不同方式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还让人们了解了唐山发生地震的有关史实,特别是抗震救灾中那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感人事迹,可以使青年一代增强民族自豪感。当然,上述列举的五个感人场景,只是我自己的看法。我是唐山人,曾经参与过汶川救灾,现生活在济南,对这部片子有着独特的感受。我一直以为,现在影视作品,大多是人物塑造呆板、剧情衔接不畅,似乎总在用蹦蹦跳跳、吵吵闹闹、哭哭笑笑、搂搂抱抱来表达在一种观念,在感情冲突的关键时刻,总想用一些剧烈的表现手法,比如歇斯底里的嚎叫,配上背景音乐等等。这种生拉硬扯着实让人不敢恭维。本片高就高在这里,润物无声、循循善诱,让你在不经意间融入剧情,对每一个高潮迭起的情节都有切肤之感,仿佛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当然,本片还有其他很多亮点,比如在突出对细节的表现时,元妮和方登这两代人手上的伤疤,一个留于唐山大地震,一个留于汶川大地震,也正是这两场地震,让这个家庭走向分裂,又让这个家庭走向和谐。可见,对于这部片子,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正确的角度来欣赏和理解,既为片中高尚的人性和亲情感极涕零,又对片中固有不足加以鉴别和宽容,使之成为我们营造和谐生活的养料、修正人生坐标的参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灵的震撼总是润物无声——观看影片《唐山大地震》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uo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