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股市是否真的有投资价值这个问题,这里从定投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比较直观比较形象的回答。
什么是从定投策略?
定投策略,全名是定期投资策略,就是每一次投入同样的数目购买相应的股票或者基金。
定投策略往往非常适用于工薪阶层。打个比方如果每个月可以赚一万多元钱,那么除必要的各项生活开支之后,每个月比如说还能省5000元钱。那么这5000元钱光存到银行可能觉得利息过低,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定投策略。在定投策略里面首先我们需要选定投资对象,通常是最能够代表市场的一个大盘宽基指数基金。一旦选定了这个投资对象之后,无论该投资对象价格如何波动,是上升还是下降,每隔一个固定时间段,如每过一个月,都投资等量的金额进去。定投策略的好处就是,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投资事件后你将能够稳定地获得基于投资对象上的长期投资回报。
以基于沪深300指数(介绍见之前文章)上的定期投资策略为例:
沪深300不是一个完全静态的概念,它实际上是根据样本稳定性和动态跟踪相结合的原则,每半年会调整一次成份股,每一次调整比例一般来说不超过10%。也就是说,如果它调整10%的话就意味着,有30个公司将会被踢出沪深300指数范围,而另外30个公司将会被纳入沪深300指数范围。如果说有样本股公司退市或者被并购的时候,自退市日起他就会被从这个300指数样本中剔除,而由过去一次指数定期调整时候选样本中排名最高的尚未调入的股票替代纳入。
我们定投的投资标的是一个基于沪深300指数的指数性投资。
什么是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是以特定指数(如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等)为标的指数。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者部分成份股所构建成的投资组合,目的是让基金的回报率能够比较良好的追踪标的指数的市场表现。通常而言,指数经理对于指数基金的管理是以减少对于指数回报率的跟踪误差为目的,也就是指数基金的回报率和回报率越靠近越相一致,基金经理的工作就越好。
沪深300指数是以2005年4月开始发布的,那个时候点位为1000年左右,所以定投策略也从2005年4月开始:从2005年4月开始,在每月的月底投入5000元钱,买入一个基于沪深300指数的指数基金。假设基金经理能力比较好,严格按照沪深300指数的构成基金投资组合,所以这个指数基金每个月的回报率等于当月指数基金点数的变化,加上构成股票的现金分红比例。
上图给出了基于沪深300指数的定期投资策略的累计回报,或者说累计资产投资组合的资产总值。随着股市的起伏,投资组合的累计市值会有涨跌,比如说,2007年涨了不少,08年又回去很多,2015年又大涨了一把,16年又出现了大幅调整。但是如果把观测视野拉长,会看到长期而言,定投策略投资组合市值是不断向上攀升的。具体来说从2005年4月到2019年9月累计投入是87万元,到2019年9月为止投资组合的总市值是162万元,这170多个月投入的本金近乎翻倍。计算再详细一些的话,截止到2019年9月你获得的年化回报率大概是8.8%。
有没有跑赢通胀呢?换句话说有没有跑赢物价上涨呢?由中国国家统计总局发布的CPI,在这15年间通胀指数CPI年化平均为2.7%左右,所以很明显这样的定投策略回报是大幅跑赢了中国通胀指数。
能不能跑赢房价涨幅呢?根据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报告,全国楼市总体房价年化的涨幅在同样的时间区间大概是在8%到10%左右。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似乎比这个更快一些。但是同样的,我们投资的是一个沪深300大盘宽基指数,如果说有投资眼光选中其中一些明星股票,回报也会相应更高一些。
上图还是关于这个定投策略组合的市值随时间演化的。蓝线是每个月定投了5000元这样一个成本累计值,所以是直线上向上的,就好比每个月都存5000块钱。红线是基于这个月和之前所有月份以累计成本根据股市涨跌所获得的利润或者亏损。虽然短期而言起起伏伏,但是长期而言利润是一个向上攀升的趋势。
那么如何才能让个人的理财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收益率?
第一,你要有一个合理的家庭收支开支规划。换句话说当你工作之后,要确保你能够把你的收入一部分转化为储蓄,而不要盲目的追追求高消费,不要当月光族。
第二,你要有一个长期投资的理念。可能短期波动会大起大落,但是不会改变这个投资策略它的利润长期向上的趋势。
第三,你需要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能够避免在股市阶段性见顶的时候盲目投入大笔资金所导致的亏损。实际上定投策略是为了那些可能不具有特别丰富或者特别专业投资知识的投资人士所准备的。由于是每个月投入固定金额,所以避免了在股市阶段性见顶的时候,盲目投大笔资金所导致的高额亏损。
所有,只要你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思维,比较冷静的判断能力,有一个长期投资的理念,哪怕你在选股择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而只是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定期投资于大盘宽基指数这样一个定投策略,你都能获得一个比较能够获得一个让您满意的回报。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会注意到身边很多投资者很有可能在股市感觉并不好,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长期向上的股市走势和很多个人投资者的个人感觉出现了某种程度上背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