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管理原本,应该波涛不惊。预先规划和防范、落实和监控、检讨和调整,一切都在过程中,悄然进行。可惜,人们口头上说喜欢“岁月静好”,内心深处却期待“狂野波涛”,总要搞些动静出来,要不没有“存在感”。
检查、会议讨论、异常处理,这些管理手段,目的不是要你去评价某个人,或处理某个人,也不是为了体现你这个管理者的存在,而是要回到最初的出发点:让问题不再发生,让目标得以实现。
且看《大学》原文。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言!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孔子说:“对于听取诉讼这件事情,我的方法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就是要让这个诉讼不再发生(处理诉讼的使命)。
使曲解事实的人不敢再乱说话!让人民回归自己的本心之志。这才是做事的根本!这就是“致良知”!
【难点】
这段话阐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做任何事情,要抓住其根本。
审理案件的根本:不要让类似的案件,再次发生。
日常管理的根本:不要让管理的问题,再次发生。
问题是,如何让问题不再发生呢?
【故事】
品味《传习录》阳明先生断案的故事,我们看看,先生是如何做到的:
乡下一对父子,来找先生断案。侍从不想让他们进来,先生说,让他们进来吧。话没说几句,父子俩,抱头恸哭而去。
弟子柴鸣治很诧异,进来问先生:“老师,您究竟说了些什么,让他们这么快就感到悔恨、知道自己错了?“
先生说:“我跟他们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孝子,是舜;最慈爱的父亲,是瞽(舜的父亲)!”
鸣治很惊讶,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舜是一代舜王,而他的父亲瞽叟、后妈、还有弟弟,都讨厌舜,百般刁难他、甚至要杀他)。
先生说:“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在瞽叟看来,舜是我从小带大的,现在怎么如此让我不开心?他不知是因为自己的爱子之心,因为后妻而改变了,还说自己是慈爱的父亲、舜是不孝的,因此,越来越不能慈。而在舜这一边,他想的是,在他小的时候,父亲是如何地疼爱他,今日不爱了,肯定是因为他不能尽孝,每天想着自己哪里没有尽到孝,反而更加孝。最终,瞽瞍恢复了他心中原本就有的慈爱本体。所以后世才有人说,舜是古今大孝之子,而叟也就成了慈父。”
慈爱,本在父亲心中,如瞽;孝顺,本在儿女心中,舜也不例外。前来诉讼的父子,良知一样在心中。讼诉时,你要做的,是如何激发那个本有的良知,事情就消失了,双方的争议也就自然没有了!
管理者在管理时,是否也要如此?出现问题的当事人,他心中本来就有把事情做好的良知。你要做的,是激发良知,而不是用处罚、威权增加更多的困扰。
【启发】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目标、防范问题。而防范问题,其根本就是发动大家、激发善意。
激发善意的前提,是你要相信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具有善意的。人人就可明明德、人人皆可致良知!不同的假设,采取的管理方式就会不同,最终的效果也完全不同。你如果认为大家都是善良的,你就会去主动连接、共同创造;你如果认为大家都是邪恶的,你就会去建构高墙、防范对立!
做事不要忘记根本。时时问自己,做这件事,你的目的是什么?法律判决,不是为了惩罚犯人;企业管理,不是为了处罚当事人。严谨对待事情,仁爱对待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