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就称为知道了根本,这就称为理解到了极至。
以孔子论案为例,讲“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道理。朱子说,“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这不敢这畏惧不是目的,这诉讼审案也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教化的手段,是所谓的“末”。通过这样的手段使人们遵纪守法,敬畏法律,明理知事,减少消亡这些诉讼事件才是最终的目的,才是事物的本质所在。
就如同看病吃药一样,吃药肯定不是目的,只是通过吃药消除病症,使人增强体质,从而达到身体康健的目的。“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药就是为了治病而存在,若天下无病,也就不需要这样的手段与治疗方法了。
学生的学习亦然,获取知识增进见识是根本,考试只是一种检测的一种手段。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无限的可能,让人生充满希望与可能呢?
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核心本质,这事物才能真正为己所用。也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非不分主次轻重,或者本末倒置。现在的教育体制致使学生多以考试为最终目的所在了。
这也是《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而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末的道理。
“每一种缺点都多或少地假扮成美德,并都从这种伪装的相似中得到好处。(拉布吕耶尔)”我们就要从这种伪装里看清本源,现象和本质对立而又统一的,所以要从事物表象里去伪求真、由此及彼,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不是停留于这些表面、外部的东西更要把握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的东西。
牛顿在庄园里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从而引发思索,从而意识到了地球对所有事物的一个万有引力的作用。苹果掉落,一个非常平常的现象,一个简单支配自然和法则的定律,却有着事物最普通、最根本的本质所在。
而熟知的刻舟求剑的故事,刚好相反,舍本求末,反而离真相越来越远。世上万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中的,眼中看到的现象并不是维持一成不变的,时间、地点的变化影响着事物的最终发展。 追根溯源,只有沿着正确的方向,才能追溯到真象。否则,只会错上加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