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能发现:碾压我们的学霸,上课总是能高度集中注意力。一定是因为他们更自律?
实际上,真正在这其中起作用的,是他们的联合注意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轻松地跟着老师的注意力,调整自己的注意力。这种调整的能力,最容易培养的地方,就是从小能跟父母形成良好的联合注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89653/14505a59d7c3246b.jpg)
一项研究表明,11-14个月大的婴儿,如果父母能用联合注意的方式进行情感互动,他们会比没有接触过这种交流方式的孩子,认识多一倍的单词;
2~3岁半期间,联合注意良好的孩子,持续注意能力更好;到4岁时,孩子的语言、探索、互动和协作能力等技能,都会因为良好的联合注意进步神速。上小学后,你更会发现,联合注意能力比较强的孩子,适应能力,学业表现也非常优秀。
所以,如果父母对孩子能从小进行联合注意互动,几乎就等于给他的智商开了挂。嗯,听上去非常重要的样子,确实该引起重视了。
但这跟我陪娃时,玩两下手机有啥关系呢?有的!关系非常大!你的陪伴方式,决定了联合注意的全部效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89653/b7d66bffcce6e2bd.jpg)
一、姿势和注视
在联合注意的过程中,姿势和注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你和孩子能不能对同一件事保持同样的关注。
从婴儿期的追视训练、到幼儿期的手势指认,你和孩子面对面的眼神、表情交流、语言问答,到最后和他一起探索、培养兴趣爱好……
父母关注孩子、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的认知过程,就在给他注入情感力量,让他形成无限循环的良性感知。
二、情感传递
另一方面,联合注意的意义在于经验共享的情感传递。比如,我们拿一件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实对他来说,除了注意到一个新奇的玩具外,他更在意的是你!
因为在孩子看来,你拿起一个玩具,一定是因为你对那个玩具感兴趣。他出于想跟你更加亲近、更加想了解你的本能,才会和你一起注意那个玩具。
这个时候,你们就在达成联合注意——孩子会通过仔细听你说话,来理解你的意图。他差不多在调动整个大脑去了解你。可这个时候如果你跑去玩手机了,联合注意的信号就被破坏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89653/8c7834e1b384f060.jpg)
婴儿时期,宝宝感知到你的分心,会用哭闹把你的注意力拽回来;但经过多次尝试,你还没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孩子就会放弃努力。因此,持续地跟孩子保持联合注意的过程非常重要。
放下手机,专心陪娃,是我们这一届家长的自我修养。
都已经把学校逼到让家长签这种协议的份儿上,还有家长不自知,也是非常可悲了。其实,高质量陪娃,真心不在于时间。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陪伴时间跟孩子未来的行为表现没有关系。对孩子有害的,反而是陪伴者不好的状态,不专心就是其中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89653/944d1c92db62c308.png)
因此,放下手机,哪怕你只能心无旁骛地专注5分钟,全心地跟孩子互动,也好过你刷着手机,心不在焉地陪上2小时。校长堡呼吁:父母有针对性的对孩子及时回应,才是真正的高质量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