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岩曦
《别说你懂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抱着一颗学习的心,加入了一个思维训练的群,听了群里讲“八大思维图示法”,很有感触。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授课老师的著作《别说你懂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似乎现在很火爆,在接触到这个名词之后,在一个育儿类网站上已经两次看到以“思维导图”为主题的文章了。如果没有看过系统地介绍“思维导图”的书,大概会以为“思维导图”很神秘。看完《别说你懂思维导图》后,就会发现“思维导图”其实很容易。但是,作者既然用了“别说你懂思维导图”为题,看来,应该是知道这种情况,就是初接触到的人认为思维导图很容易,但是,实际上想在运用时达到理想效果是不容易的。正如序言所说,虽然斧子很简单,但是鲁班用,就能造出精美的物品,普通工匠用,就只能造出一般的物品。“思维导图”也是如此,理论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使用者能否用好。
那么《别说你懂思维导图》究竟讲了什么呢?
《别说你懂思维导图》四篇二十三章。
第一篇“理论”包括六章。
第一章“初来乍到——如何读图”:首先介绍了描述思维导图的几个术语:中心主题、主节点、父节点、子节点、主分支和子分支。其次介绍了思维导图的读图顺序:从中心主题开始;接着“从右上角45度开始,沿顺时针方向寻找主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读取细节——先父后子,先一般后具体,从内而外”;接着“识别关联——理解跨越不同分支的连线所代表的含义”;最后,修订补充。“思维导图”的潜规则就是“层级关系”、“右上角开始”、“顺时针方向”,其中暗含内在逻辑关系。
第二章“追根溯源——思维导图发明的故事”:首先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发明人是英国的东尼-博赞。博赞发明思维导图是因为他发现要学的知识、要记的笔记和要写的作业越来越多,可是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不足以支撑学习的基本要求,于是在思索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明了“思维导图”。
关于记笔记,大家都是从学生出身,都经历过老师在课堂上讲,自己在书桌上埋头记的过程,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学生更是如此。也许,写字速度快的学生能一字不落的记下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但是,这种记笔记的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记下了老师说的话,却不能同时思考老师讲的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就像专业速记一样,能把演讲者所讲内容全部准确记录下来,但是,要是被问到自己究竟记录的什么内容,基本都打不上来。
“思维导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既能纲举目张地解决笔记问题,又能在记录关键词的同时,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
第三章“一探虚实——东尼-博赞的记忆术”:记忆术的核心就是联想和想象,具体操作时就是两种方法:连接法和挂钩法。
第四章“何以有效——思维导图的理论解释”:本章首先介绍了“意义学习理论”,即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其次介绍了“认知负荷理论”,即“当工作记忆的负荷最小并最有利于促进工作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时,学习最为高效”。第三介绍了双重编码理论,即“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第四介绍了“卡皮克记忆理论”,即“重复测试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记忆,提取是测试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提取对巩固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思维导图就继承了这些记忆理论的优点,并把它们融汇到一起。
第五章“刨根问底——何谓非线性” :前文已经交待思维导图是为了改进线性笔记的不足而发明的非线性思维工具。那么什么是“非线性思维”呢?“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非线性思维则是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类似于人的大脑结构和血管组织,如发散性思维、系统思维。线性思维有助于深入思考,非线性思维有助于拓展思路,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非线性思维是为了支持线性思维的深入进行,线性思维是最终目的,而非线性思维只是辅助手段。
第六章“目标手段——思维导图的新定义”:作者提出用四个关键词概括思维导图的本质属性“思维可视化、思维激发、思维整理和非线性思维”。思维可视化就是让思维可以看得见,思维激发主要依靠联想和想象;思维整理主要是让信息从无序到有序,通过对信息组块化,达到降低认知负荷,并促进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目的。
作者给出了自己关于“思维导图”的定义:思维导图是一种以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为目的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作者给出了一个思维导图提升思维质量的“概念图”,如图:
第二篇“操作”包括三章
第七章“形式为先——思维导图的绘制规则”:1、尽量使用白纸,视主分支数量决定纸张的摆放,大于等于4时横放,中心主题居中,小于等于3时竖放,中心主题置于中部偏左位置。
2、尽量用关键词而少用短语或句子,每条线上一个关键词,但是当句子是独立意义单元时可以用句子。
3、尽量使用中心图像,图像、图标应与要表达的内容一致,不宜太多,子节点中使用的图像不宜大于父节点以及中心节点。
4、尽可能使用曲线,线条由粗到细,线条的长度与线上的关键词等长,不同分支间可以建立联系。
5、尽量一个分支采用一个主色调。
6、要有逻辑顺序:思维激发阶段可以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但在思维整理时要不断调整分支与分支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顺序。
7、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时可以手绘,绘制复杂的建议用计算机,软件有iMindmap和MindManager。
第八章“思维为本——从有物到有序”:要用思维导图激发思维:激发的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思维绽放、思“絮”飞扬,然后整理。
第九章“走火入魔——思维导图的几大禁忌”:照搬目录,内容过多,连线错综复杂,层次混乱,缺乏内在逻辑。
第三篇“应用”包括六章
第十章“认识自我——用思维导图实现自我对话”:
思维导图可以用来剖析自我,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找出解决办法;
思维导图还可以缓解焦虑,把自己焦虑的内容可视化,然后对症下药。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卡耐基的克服忧虑的魔术方程式:第一步是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状况是什么”,第二步是准备去接受最坏的状况,第三步是设法去改善最坏的状况。
思维导图帮助应对竞争。作者在这里着重介绍了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应用思维导图还可以进行总结反思。
第十一章“谋定后动——思维导图辅助个人时间管理”:本章介绍了四大时间管理方法:备忘录法、计划法和四象限法和二八原理法。前两个已经不用再介绍,大家从字面上就能理解意思。四象限法则是一张图即可明白:
二八原理法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如世界上80%的财富是被20%的人掌握着。对于时间管理而言:要做的事情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占用80%的时间的琐碎的多数事情,但这些琐事只带来了20%的成效;另一类是占用20%时间的重要的少数事情,但这少数事情却带来了80%的成效。时间管理的目标就是尽量扩大高价值时间,压缩低价值时间。
思维导图可以把这四种时间管理方法都可视化。
第十二章“纲举目张——思维导图促进学习”: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习从机械学习迈向意义学习。
首先是“听——记笔记,用思维导图记的笔记”不是简单地记录知识点,而是要建立起各式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老师讲课的线索、新知识自身的内在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这张历史课的笔记就是一个用思维导图记笔记的典范:
其次是“说——用思维导图辅助演讲(发言)”,对于即兴演讲来说,主要困难莫过于不知道讲什么(没内容)、不知道怎么讲(没思路)和慌乱。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演讲者激发和整理思维,聚焦于中心主题,快速发散思维,确定与主题相关的想法和资料,然后把这些内容精简和归类,确定演讲的逻辑结构,最后可以根据演讲的时间进行时间分配,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详略得当地完成演讲。
第三是“读——思维导图促进高校阅读”。作者在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的方法,即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略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4个层次。(注:本公众号“笑看那点事儿”此前曾经发表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若干篇读书笔记,欢迎关注阅读)作者认为,思维导图是支持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有利工具。
第四是“写——思维导图辅助写作”:写作前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整理和调整结构,使写作成为“看图说话”的过程。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写作,不仅能帮助我们积极唤起与写作主题相关的事件,还能使我们的文章层次、条理更为清晰。下图呈现了思维导图用于写作的基本步骤:
第五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总结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整体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学会了多少以及还有多少没学会。
第十三章“坦诚相见——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备课,整理知识结构,设计教学,呈现知识等。
第十四章“事半功倍——思维导图辅助管理”:思维导图可以辅助管理团队,做工作计划,整理工作流程,策划会议,提高会议效率,支持讨论,做会议记录,辅助文案撰写,进行项目管理等。
第十五章“团队超越——思维导图助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是“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而这些都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描绘帮助实现,思维导图关注整体、结构和要素,规避了常规思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第四篇“观点”包括八章
第十六章“以道御术——思维导图的手段选择”:这部分值得关注的点有:思维导图不但关注构图过程,而且注重思维结果。思维导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迭代修改的过程。
第十七章“形象抽象——思维导图可视化了什么”:思维导图的价值就在于把抽象思考和直观表达融为一体。但是思维导图也有局限性。因为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层次关系、分类关系、并列关系、顺序关系、关联关系等。思维导图擅长表达层次关系、分类关系、并列关系和顺序关系,但对于关联关系、隐喻、比较等其他关系的表征力不从心。对于关联关系,概念图更适合,隐喻则可以使用思维地图中的桥形图来表示,比较和对比可以用思维地图中的双气泡图来表示,对事物进行深层次的比较和对比最佳选择则是比较矩阵。
第十八章“是非曲直——思维导图如何评价”: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评价思维导图,二是用思维导图评价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考的深度。
第十九章“孪生兄弟——思维导图与概念图辨析”:概念图的直接目的是表征知识,思维导图的直接目的是激发和整理思考。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在进行思维的激发、整理等一般性工作时,思维导图是合适的也是能胜任的;但在概念较多且关系复杂的情况下,概念图更能深刻地表示知识体系及其内部关系。
第二十章“并驾齐驱——其他可视化工具”:知识地图;认知地图;思维地图;
这里需要着重介绍思维地图:包括8种图,分别是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和桥形图,作者称之为“八大图示法”。圆圈图用来做头脑风暴从而获取整体感,气泡图用来对事物进行描述,双气泡图用来比较和对比,括号图用来表示整体和部分关系,树形图用来分类,流程图用来对信息进行排序,复流程图用于表示和分析因果关系,桥形图则用来表示类比关系。具体如下图:
思维地图的八大图示法有很强的针对性,而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则应用广泛,可以看作是综合性可视化工具。思维地图的八大图示中,有五大图示(圆圈图、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流程图)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实现,双气泡图和复流程图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实现,但需要一定技巧;有六大图示(圆圈图、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可以通过概念图实现。比较特殊的如桥形图表示的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概念图和思维导图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第二十一章“以讹传讹——思维导图与神经神话”:这章作者主要提出不要神话“思维导图”,把思维导图当作一种工具使用即可。
第二十二章“合理期待——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首先思维导图有“用”才“有用”;思维导图能为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提供可视化工具,但不能提供思维模式本身。每一位思维导图的使用者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思维高手”而非“思维导图高手”。
第二十三章“未竟之路——从思维导图到思维训练”:因为思维导图并不提供思维模式本身,所以需要另外的手段解决思维模式问题。思维模式是外在刺激在大脑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映射。思维训练即是帮助人们形成高效思维模式,并在必要的时候打破已有模式形成新的思维模式的技术。思维技能训练的最终目标就是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一般将高级思维思维能力等同于高级认知能力,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知识、理解和应用属于低阶认知能力,而分析、综合、评价则属于高阶认知能力。分析、评价更多的是求真,带有更多的批判性思维成分,创造更多的是求新和求异,带有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成分。
训练就是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拥有积极的自我系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如何训练思维: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工具化;高效思维自动化。
希望这个详细的读书笔记能帮助读者了解思维导图,当然我也只是初学,还有许多不理解之处,以及如何具体应用都有待实践检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