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在国内如今已经广为人知,并且获得很多家长的认同,也有很多妈妈潜心钻研成了“正面管教”导师,并在网络上讲课。经过二次转化的“正面管教”理论对于初次接触的家长而言,还是很受启发的。但是,如果能再认真直接学习以下《正面管教》这本书,相信收获会更大。
对于我本人而言,《正面管教》这本书,几年前也是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个优秀的妈妈推荐,讲述她运用了书中的方法教育孩子效果显著。看到推荐之后,立即就买了这本书,当时,应该也读了一遍,但是几年过去,发现教育孩子依然还有许多需要提高之处。前一段时间,正巧又遇到别的妈妈讲述“正面管教”的方法,又很受触动。于是,反思自己为什么也买了此书,读了此书,却没有起到应该起的效果。重读之后,意识到,当初自己虽然买来了,但是买来之后,只是泛泛地读了一遍,也许当时很受启发,但是因为没有坚持,也没有真正认真地实践书中的观念和方法,因此,天长日久,这些有效的方法又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正面管教》有多有效?
《正面管教》全书共12章:
第1章:正面的方法
作者开宗明义强调家长要用既不严厉也不骄纵的方法管教孩子,这种“既不严厉也不骄纵”的方法就是:“和善与坚定并行”,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书中列举了大人和孩子之间三种主要互动方式,如下图,表1.1:
书中提出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必需“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 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作者还指出,惩罚的长期效果必定是负面效果,孩子往往会采用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家长,如下图:
而“正面管教”要达到的长期效果则是:孩子们学者做一名对家庭和社会有贡献的成员,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
“正面管教”有四个标准,如下图:
“正面管教”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具有下面列举的这些品格,如下图: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图:
在书中,作者特别强调:“和善”等于尊重,这里应该是指对孩子的尊重。而从书中也可以看出,“坚定”也等于尊重,不过是指家长对于自己的尊重。
第2章:几个基本概念
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大人要“赢得”孩子,而不能“赢了”孩子。“赢了”孩子是指大人以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赢得合作有如下四个步骤,如下图:
并且,“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
本书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会人;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5、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然后,他们才能为帮助他人做好准备,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赶到自己特别能干。
6、平等;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大人应该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通过允许孩子经历失败,他们就能够在问题出现时学会怎样自己去解决。“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书中给出了“矫正错误的三个R”,如下图: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图:
第3章: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因为作者是7个孩子的妈妈,所以对于出生顺序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的重要性体会深刻。在我国,独生子女一代几乎不用考虑这一问题,但是随着二孩的放开,很多妈妈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老大和老二的问题。
书中的这一段话应该可以作为非独生子女家长的参考:“为老大提供机会让他感到输了也没什么,不必凡事都求第一的重要性,理解帮助排行中间的孩子减轻受挤压感的重要性。”
第4章: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惟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正如上文提到的一个“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之所以称为错误目的,是因为这些目的建立在该怎样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观念之上。具体的“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如下图:
对于孩子的每一种错误目的,作者都详细第提供了解决办法,其中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就是定期陪孩子,同时,对于不同的错误目的,又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地办法,比如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不要管孩子的行为,以关切的方式继续和孩子对话,说出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关怀;对于寻求权力的孩子,家长要首先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给双方一个冷静期,平时建立日常惯例,让惯例说了算,而不是家长说了算;对于寻求报复的孩子,保持友善,等孩子冷静,表达出对孩子受到伤害的理解;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安排一些小的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放弃对孩子的完美主义的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等等。
在这一章里,作者还提到了对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指出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同龄人的认可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鼓励对于十几岁的孩子就像对小孩子一样重要。赢得十几岁孩子的合作的最好途径,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解决问题。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图:
第5章:当心逻辑后果
作者在这一章里提出了“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概念。“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这里不允许借题发挥,当大人说教、斥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或者以其他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者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在“借题发挥”。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的自然学习,因为此时孩子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挡这些责难、羞辱和痛苦上。因此,大人不能借题发挥,而应当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出同情或理解:“我敢肯定肚子饿了(或淋湿了、得了低分)很难受”。在恰当的时候,加上一句,“我爱你,相信你能处理好”。对于要给孩子提供支持的父母来说,不救助孩子或对孩子过度保护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这是你能做的帮助孩子培养对自我能力的感知力的最鼓舞人心的事情之一。
对于作者提到这些现象,我深有感触,经常孩子可能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大人责难后,孩子体验到的就不是原本做错事情的后果,而只是大人的责难了。
但是“自然后果”在下面这些情况中不宜采用: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当自然后果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例如不洗澡、不刷牙、不做作业或者吃大量的垃圾食品,在孩子看来都不是什么问题。
关于“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一个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我们可以用“逻辑后果的四个R”作为甄别的准则,以确保我们要采取的方法是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逻辑后果的四个R”具体如下:
1、相关(Rlet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如果大人遗漏了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就是第一章里解释过的“惩罚造成的四个R”,如下图:
“逻辑后果”的目的是为了停止不良行为并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为了报复而给孩子造成痛苦。因此,逻辑后果的另一个名称是转移孩子的行为。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
因此,使用逻辑后果的另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就是,要考虑到孩子的行为的错误目的。逻辑后果在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时有效,但在寻求权力或者报复时,是在冷静期之后或赢得孩子的合作之后的解决问题的阶段才有效。逻辑后果不能用于权力之争,因为此时它常常沦为惩罚性的报复行为。这个时候,使用自然后果更有效。
逻辑后果还有一个指导原则就是孩子需要指导与特权相伴的是责任:“特权=责任,缺乏责任=丧失特权”。
在这一章节,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错误观念:“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事实上是“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这一章里,作者强调的是,不管是使用自然后果还是逻辑后果,都不要忘记管教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做得更好,不能让使用逻辑后果演变为惩罚。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图:
第6章:关注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孩子们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也往往是抗拒的)接受者。孩子们会开始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因为这对他们有明确的意义,因为受到尊重的对待并且尊重地对待其他人的感觉确实很好。
当我们专注于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就能学到如何与他人相处,并且拥有了面对下一个挑战的工具。关注于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解决办法是什么?“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与第五章的“逻辑后果的四个R”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最后一个,就是这一点在于强调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如下图:
在关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内在的、价值无量的生活技能就是让孩子知道“冷静期”的价值。对于“冷静期”,作者提供了“积极的暂停”办法。要实践“积极的暂停”,首先要花时间训练,其次,让孩子们自己布置他们的“暂停”区——这是一个有助于他们心情好转以便做得更好的小地方。第三,事先和孩子们(或学生们)商量好一个计划。最后,要教给孩子,当他们的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做出弥补。
在“积极的暂停”之后,紧接着应该做的就是通过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最终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典型的启发式问题,如下图:
提出启发式问题也应该遵循一些原则:一是不要预设答案;二是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要等到你们两个都平静下来;三是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图:
第7章:有效地运用鼓励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作者指出,只有在一段冷静期之后,鼓励才能被令人满意地接受。鼓励的时候首先要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包含以下的态度: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对别人的观点以及你自己的观点的兴趣;承担起你对问题所应负责任的意愿。鼓励是为了改善而努力,不是期待完美,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舞孩子,并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要着眼于孩子的优点而非缺点,你的孩子可能85%是优点,15%是缺点,如下图:
当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不久就会消失。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另一方面,如果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就会消失,而积极方面机会增长到100%,因为这是你所看到的全部。
要从孩子的行为中寻找优点,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给孩子机会让他们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出弥补。做出弥补是鼓励,因为它教给孩子社会责任感。同时,要使用有效的步骤处理孩子的问题时,要避开社会压力。
要安排陪伴孩子的特别时光,两岁以下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大量时间,而且他们还没到理解“特别时光”的年龄。2-6岁之间,孩子需要保证每天至少有10分钟的特别时光。6-12岁之间,孩子们可能不需要每天都有特别时光,但他们仍希望至少能保障每周半小时。特别时光之所以能起到鼓励效果,又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当孩子会通过特别时光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会感觉到他们对你很重要;二是特别时光会提醒你当初为什么要孩子——是为了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三是当你太忙而孩子希望得到你的关注时,让他们接受你当时没有时间的事实会容易得多。
本章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区别了“鼓励与赞扬”。作者指出,赞扬可能会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但是,孩子可能会因此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这些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有的孩子会憎恶并反抗赞扬,因为他们不想去符合别人的期望,或者因为他们自己害怕自己比不过那些好像轻易就能得到赞扬的人。即使赞扬可能看上去挺管用,但我们必须考虑其长期后果。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鼓励与赞扬之间的不同,如下表:
如果你对孩子说的话是赞扬还是鼓励感到困惑,作者也给出了辨别的方法:你可以思考你说的话是在激励孩子自我评价还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是在尊重孩子还是在摆家长的架子?是看到了孩子的观点还是只看到了自己的观点?会对朋友这么说话吗?
本章的末尾,作者又再次强调了鼓励孩子自我评价、花时间训练孩子、制作日常惯例表、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提启发式问题、试试抱一抱等具体方法。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图:
第8章:班会(略)
从这一章开始,作者开始用前面的理论指导具体的行动了。这一章主要是写给老师看的,老师们可以重点学习一下原作。
第9章:家庭会议
作者认为,家庭会议应该每周一次,决定应该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做出,应该包括对下周活动的讨论,最后一项应该用来计划下周的娱乐活动,应该以一个全家人参与的活动结束。不要看电视,除非有一个全家人都期待的节目。如果你们确实看了一个电视节目,看完后要关上电视,并且要讨论节目描述的是什么价值观(或缺乏什么价值观),以及如何用于你们的生活中。而且,围着一张干净的桌子坐,有助于专心解决问题。
家庭会议的主要“构件”是:主席,轮流做;主席的职责包括召集大家开会、带头开始致谢、开始解决问题、第一个持发言棒发言、并监督发言棒逐一传递,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秘书,轮流做,任务是记录会议讨论的内容和做出的决定。致谢,每次家庭会议都要以让每个人向每一个其他家庭成员致谢为开始。感激,让每个人说出一件让自己感激的事情有助于我们想到原来有那么多我们通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需要我们感激。议程,按时间顺序讨论议程上的问题。解决问题,使用“解决问题的3R1H”在家庭会议上解决问题。计划家庭活动,让每个人平等地参与到计划大家都喜爱的活动中来,家庭成员就会更乐意合作。计划家庭娱乐活动,比如这一周妈妈和孩子,下一周爸爸和孩子,再下一周,全家人一起活动。讨论家务事,列出妈妈和爸爸做的所有家务事(包括全日制工作),孩子们能做的家务每一项也都列出来写在一个小纸条上,放进一个罐子里,这些纸条每星期都重新抽一次,以免孩子总是做同一件家务。
可以为家庭会议增加些趣味,比如选择家庭格言,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办法,不要责备”等,要让大家写下对格言的感想;还可以贴“感激纸”、“致谢纸”、“制定家庭娱乐表”等;家庭会议是教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大好时机,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发起一次“我从错误中学到的——”活动,让每个成员都填一下“我从错误中学到的——”这张表,如下图:
每个家庭还可以全家一起制定晚餐食谱。根据食谱一起买菜,决定谁负责哪道菜。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图:
第10章: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成年人也有错误目的,即“生活态度取向”(lifestyle priorities)。这种隐藏的取向可能会导致大人行为不当,并对孩子造成影响。生活态度取向并不描述你是谁。它们代表着你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决定。“生活态度取向”又分为“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当你感到自己的归属感和生活价值受到威胁或者不安全时,所采取的行为)”和“次级生活态度取向(当你有安全感时所采取的通常行为。)”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四种生活态度取向,如下表:
当你有压力或者感到不安时,以上描述与你最符合的,就是你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每一种取向的优缺点,影响着你作为一个家长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取向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想办法克服它,你就能够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表现得像个受害者——包括孩子对你造成的挑战。对于生活态度取向对养育风格的影响,作者也做了一个表格,如下图:
第12章:家里和教室里的爱与欢乐
作者在这张主要发出了三个提醒:一是我们做什么永远不如怎么做更重要;二是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三是有时候,我们必须反复学习同一件事情。需要反复做的事情包括:寻找积极的方面、先假定孩子无辜,表达我们无条件的爱、学习并应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教给孩子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做出榜样、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承担起你自己的全部责任、对你自己要有同情心以及加强自我学习。
全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
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梳理从这本书上所学的知识的过程,以前书中有些前后感觉有矛盾的地方通过这次整体的梳理也得以厘清。但是,读书笔记虽然十分详尽,但是书中的占有很大比例的鲜活的例子都没有提及,如果进一步阅读原作会有更大收获。
本文原发于微信公众号“笑看那点事儿”(微信号yanxi20160508),欢迎关注!谢谢亲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