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观展。地点:K11B3,主题:建筑艺术节“木构复兴”,展示时间:8月15日到10月18日。策展人:李翔宁。建筑师:建造学社王灏。
在看这些展览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爸爸。
想到爸爸,仿佛突然领悟到,我爸爸就是这样的手艺人,就是这样的匠人。他从小学艺,没有工资、辛辛苦苦地跟着师傅从早到晚地干活。后来学成去了镇上的木业社,成了优秀的师傅,养家活口,生儿育女。集体经济倒闭后,他开始做生意,生意做得很好,但是和木工无关。手艺在的,不做手也会痒的。2000年古镇拆迁,我们新建的楼房里,几乎全套家具基本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
他的劳作几乎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强烈的部分。
目前家里这把椅子,还是爸爸做的,全部榫卯结构,没有一根钉子,但是结实,质感,陪伴我几十年,而且会一直陪下去。
什么是艺术,肯定是和生活接触最密切的那一部分,带着直击生活本质的美感。
所以这样的展览我很喜欢。它用一个个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用途的建筑,阐释来源于生活的美感,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享受的设计本身,便是更容易留存和流传的。
但这样的展览也是让人忧伤的,木结构建设无论怎么精巧,在城市化如此发达的地球上,因其低效和对原材料的特殊要求,毕竟不能普遍推广开来,它必将成为小众人群的艺术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精神享受的一部分。
绍兴上虞区小越街道的小越馆、日本的螺旋木塔、余姚的阳明博物馆、宁波江北区慈城冯骥才图书馆抱珠楼、宁波江北区洪塘镇保国寺,以及较为常见的廊桥等等,是标本,也是艺术图腾。我会很有兴趣一一遍访。
今年夏天我们一家人去游览的宝山寺也是这种木建筑的集大成者,值得再游。无巧不成书,上午,先生刚从市场拖回来一套制作精良的实木沙发和餐桌椅,都是我很喜欢的质地和颜色,下午的展又进一步增强了这份喜欢。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