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希腊哲学初探之早期四大学派

古希腊哲学初探之早期四大学派

作者: 管它春夏与秋冬 | 来源:发表于2019-07-14 13:45 被阅读0次

        人类发展到公元600年前后,进入到了文明轴心时代,东西方“圣人”跌出,产生了很有趣的同轴共振现象。古希腊的圣哲们此时也不甘寂寞,精神上的苦闷使得他们不得不对自己进行灵魂上的拷问!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标志着古希腊哲学开始了,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的活水由此汩汩而出。

        早期古希腊哲学分为四大学派,分别是米利都学派,艾菲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每个学派之间的观点既有不同又有相似,我们分别述之。

        万物是由水组成的,这是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对万物质料的回答,其观点虽然粗糙,但却代表了一种倾向,人类已不满足眼前纷繁流变的可感事物,想要把握住其背后的本质性东西的一种努力和尝试。而泰勒斯的弟子阿拉克西曼德对老师的“水本原”说明显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万物是由一种叫“阿派朗(无定,无限)”东西,因其内部的固有矛盾(冷然,干湿)相互转化而形成的。而阿拉克西曼德的弟子阿那克西美尼对以上观点均有异议,他提出万物是由“气”因聚散离合而形成的。阿那克西曼德并没有说清“阿派朗”是什么,他只告诉了我们它的一个特征即无限和无定,阿拉克西美尼显然是认同老师提出的万物的本原应当具有的这种“无限、无定”的特征的,可以猜想他提出了气本原说就是按照这种特征去遍历事物而得出的结论。

        艾菲斯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颇具传奇色彩,他本是王子,却把王位传给了弟弟,自己去过着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他鄙视普通民众,脑子里全是精英主义。他认为万物是由火形成,火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就形成了万物,而决定万物与火转化的这种“道”被称之为“逻格斯”,“逻格斯”的提出是一大创举,赫拉克利特更加重视把握万物之间的这种变化规律即“逻格斯”,这是区别于早期其它哲学流派重质料而轻变化的一大特点。在“本质(本原)优先”的思想主导之下,什么样认知方式能认识到本质或本体,这种认识方式便被认为是高级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认识论。很显然,想要把握“逻格斯”,光凭日常生活对纷繁事物的单纯的感觉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更加依赖于理性思维的推导,这种“重理性,轻感觉”的倾向后来一直是古希腊哲学的一大主旋律。

        米利都学派和艾菲斯学派的万物的本原还是自然领域的事物,而毕达哥拉斯和爱利亚学派则进一步把其抽象成思维领域的事物。

        毕达哥拉斯本人是个数学家,他认为万物肇始于数,世界的演绎仿照于数的演绎。

        “数”虽然是思维对象,但毕竟是一个可感知、具有“实在”性的一个思维对象。而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的概念则更一步升华为了一种纯粹的哲学概念,我们难以给“存在”定质,只能努力地给“存在”定性。一般认为,“存在”具有如下几种特征: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变不动;是一种被必然性所包裹住的球形。巴门尼德告诉我们只有“存在”是本质的,是真实的,通过感官对象认识的非存在则是虚假的,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将走上真理之路,否则便是意见之路。巴门尼德认为我们仍要全面的体验意见之路,目的在于克服“非存在存在”这种虚妄之见,但是我们在体验意见时,我们执妄为真,那我们就将永远与真理无缘了。

        从泰勒斯的水本原说到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一步一步的走上更加形而上的道路,认识论上则是越来越强调理性的作用,对把握“永恒,真理,本质”这样的事物的一种努力和尝试,正是这种努力和尝试,才能凸显“人”的尊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希腊哲学初探之早期四大学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bb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