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你自己。”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我想应该是一个最好的自己。
也就是说那个自己应该是一流的,而不是二流的。
我想,这大概是李叔同出家最根本的原因。
李叔同,少年时生活优渥,是名副其实的翩翩公子。
丰子恺曾经这样评价他:“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一切事。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
但他幼年丧父,5岁的他和作为小妾的母亲受尽歧视。这让他早早地懂得了人情世故。13岁时,他就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佛意十足的诗句。
李叔同少年意气,也曾批判清政府无能,“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于理财……”,最终无法通过仕途实现抱负。
李叔同追求婚姻的自由,但却最终却听从了母亲的安排,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了婚。
李叔同也曾有政治抱负,他支持戊戌变法,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而避祸上海。
到了上海,身处繁华,李叔同开始游戏人生。“雏凤声清清几许,销尽填胸荡气,笑我亦布衣而已。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但这些并没有让他快乐,他干脆远去日本留学,几年后带回来个自己喜欢的日本老婆。
他好文艺,善音乐,会作曲,能绘画,长书法……在每一个方面都有可以称道的成就。
当“以学致仕”无望,他随想“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他先后在多所师范学校任教,谱下了《南京大学校歌》,更有传于后世的《送别》,家喻户晓,至今仍被人们视为经典。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李叔同觉得自己多么的成功,最终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妻爱子,遁入空门,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从此踏上了人生另一个高峰。
在常人眼里,僧人的生活是极苦的,但他不以为苦、甘之如饴。为了弘扬律宗,他四处奔波,编修佛典,讲学云游,在佛法上的造诣越来越深。他终于享受到了灵魂上的满足。
悲欣交集见观经,繁华落尽见真淳。只是,这种超越世俗价值观的悲壮,又有几人能做到?又有几人正真能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