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巴里·施瓦茨
本书中,施瓦茨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施瓦茨认为,首先,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受到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获得性启发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其次,即使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我们的主观感受。作者最后给出了11条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必须首先明确究竟那些选择对生活来说是最重要的,然后把时间精力都放到重要决策上,其他的则可以放到一边。通过限制选择的数量,我们就可以少做一点选择,多一点舒心。
2.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拾捡者
少花些时间决定无关紧要的事,用省下来的时间问问自己,在人生的重大抉择中,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当你发现现有的选项没有一个符合自己的要求时,不妨思考怎样创造出更好的选项。
3.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满足者满足于足够好的东西,而不去想还有更好的在后面;最大化者要确保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学会接受“够好”的选择既可以减轻负担又能增加满足感。要知道什么是“够好”,需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乎的究竟是什么。
4.别太在意机会成本。我们对机会成本考虑得越多,就会越不满意最终的选择,所以反倒是不要多想那些已经被否决的选项为好。
5.尽量做不可逆的选择
做重大选择最能体现不可逆选择的威力。当某个东西允许换货,我们就很可能真的去换了,但寻找终身伴侣不同。面对更具有吸引力的选择,收获幸福和安宁的唯一途径就是对自己说:“我已经选择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就算那个谁长得再好看,也与我无关。”挣扎于你和伴侣的爱是不是真的,苦恼性生活的质量和数量是否达到平均水平,以及总是想你能否做得更好、找到更好,皆是痛苦之源。
6.培养感恩之心
下意识地用感恩之心看待我们的选择或体验,减少对消极方面的失落感,就能让心情变得更好。
7.告诉自己不后悔
在做决定之前,减少选项的数量;对决定的好处心存感激,而不要纠结于不好的方面。
8.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少花些时间去找完美的东西,你就不会因为高昂的搜寻成本而减少从最终的选择中得到的满足感;提醒自己关注现有的事物有多美好,而不是关注他们现在没有原先那么好。
9.控制过高的期望
10.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11.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摘抄:
为什么选择难于登天——9大因素操控你的行为:
峰终定律:人们对体验的记忆与过程中的感受好坏无关,只与“峰”和“终”这两个关键时刻的感受有关,即事情达到高峰时的感受和事情结束时的感受。
拇指规则:原指木匠不用尺子,而直接用拇指来测量木材的长度和宽度,比喻依靠经验和直觉做判断,又称“经验法则”。
可获得性启发式:人们会对某些类型的信息过度重视。
锚定效应: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框架效应: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非常敏感。
心理账户:人的头脑中存在一种心理账户,会将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作出不同的决策。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禀赋效应:人们更愿意持有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愿意用它交换另一个可能更好的替代物。
选择过多不仅使人们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因而感到更沮丧,还会让最终被选中的“幸运儿”魅力大减,导致满足感更低。
大多数明智的选择都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确定你的目标—评估目标的重要性-列出可能的选择-评估哪项最能达到你的目标-列出最佳的选项-根据选择的效果调整你的目标以及各个因素的重要性。
正是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望主宰着我们的选择。
无论我们在做决定之前定下的目标是好是坏,我们还是先把它定下来,然后再去收集信息评估选项。
一旦我们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调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帮助自己评估这些选项。不过,首先要确认这些信息是可靠的,而且还得有时间把所有信息都浏览一遍。
边际效用递减律:当人们连续消费同一种物品或服务时,其总效用虽然在增加,但边际效用,即每单位物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却在递减。
选项越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做选择,犯错的可能性越大,犯错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选择者是在决策前积极思考各个选项的人,所考虑的是生活中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选择中孰轻孰重以及所做决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后果。选择者十分清楚某项选择对自己的意义,并且知道,可能没有一个现成的选项令人满意,如果想得到更好的选择,那就应该自己去创造机会。
当所有成本(时间、金钱和精力)都耗费在收集选项上的信息上时,满足就是最大化的策略。
最大化者要求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恰到好处,这常常会导致伤身的自我批判。自我修正和自我批判会成为惯性。最大化者比满足者花更多的时间思考那些“没有人走过的路”。
如果你是一个最大化者,那么每增加一个选项都可能会让你深陷三重困境:无止境的焦虑、后悔和怀疑。
究竟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决策的质量,是客观结果还是主观体验?我认为,在大多数时候,自己的感受才是评价一个决策好坏的关键。
穷尽一切可能的选项,造成“信息成本”无限增加,并不是一种最大化的方式。真正的最大化者十分了解收集和评估信息需花费的成本(包括时间和面对的压力)。真正的最大化者荧光限定搜集信息的数量,一旦发现这些信息达到临界点,就停止搜索,做出英明的决策。
许多最大化者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有这种倾向。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在做决定时可能会遇到麻烦,而且害怕后悔,连做选择的最后那一丁点儿满足感都得不到,但是他们却从未意识到问题的根源。
想想结婚誓言里说的:“无论贫富,至死不渝”,如果你对自己的婚姻根本就没有自主权,那么这就不是你自己的誓言,而是这个社会的誓言。就算离婚是合法的,但由于社会或宗教反对的声音过于强大,离婚者往往受到唾弃,因此结婚誓言实际上是社会的誓言。
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人或动物连接不断地遭受挫折,就会丧失控制感,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奈翁为例,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会削弱我们尝试探索的动力,影响我们在新的情境下判断情况能否可控的能力,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使个体更容易患病。
我们最基本的幸福感正式基于我们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以及是否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能力。
更多的选择机会并没有让人们感觉更好。第一,随着选择和控制的体验越发广泛而深入,人们对选择和控制的期望也在增加。当自主权的障碍被一个又一个地击倒后,剩下的那些障碍反而更让人难受。第二,更多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更多的控制。当选择机会增加到某个临界点时,我们反而会感到无力应对。
为了避免增加负担,我们必须学会在选择时进行筛选。我们必须自己决定哪些选择是真正重要的,然后把精力都集中在那儿,即使这样做意味着会错过许多别的机会。选择对什么事情做出选择,也许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选择。
选择多的坏处之一就是,列表中酶增加一个新选项,这些要取舍的东西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效果。不得不做选择这件事本身就会影响我们的感知,决定越重要,这种取舍对最终结果的满意度的影响就越大。
机会成本:做选择的其中一项成本就是放弃其他机会。如果机会成本会让最佳选项的整体吸引力下降,而且机会成本与我们否决掉的众多选项息息相关,那么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而我们意识到的机会成本越大,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就越低。
需要反复权衡的问题会让人们更难做出决定,所以他们就会推迟决定。权衡带来的消极情绪不仅会使选择的满意度下降,同时也会影响选择本身的质量。消极情绪会导致注意力范围缩小,无法全面考虑影响选择的各个消极因素。
想象一个与现实不同,可能会怎样或者应该怎样的世界,叫做“反事实思维”。想象的力量让我们老想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把理想情境融合到一起的能力为后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反事实的念头往往是为了回应生活中遇到的糟糕经历。
最大化者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脑袋中总是装满了与现实相悖的完美选择,而任何现实世界中的选择跟那些完美的选择比起来都是苍白无力的。
不作为惯性:当人民错过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将会对随后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哪怕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有吸引力。
沉没成本更多是受到规避后悔的驱使,而不是规避损失,殷切当人们需要为最初的决定负的责任越大,沉没成本就越高。如果沉没成本效应仅仅是为了避免损失,那么无论这个损失是不是你的错都无关紧要,损失始终是损失。
当人们持续体验某种视觉、听觉或味觉等感官刺激后,对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当短暂的热情和快感退去,人们依然要和这些东西生活在一起,他们会不断提醒你,这些东西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好,这些东西实际上没有达到你的期望。
丰富的选择会让我们花费在决策上的时间和经历等成本增加,从而加剧适应过程。
不断增加的选项会带来时间和精力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产生的影响在最大化者身上最为常见,他们对自己的每一项决定都投入巨大,深受权衡之苦。因此当最大化者发现自己的决定带来的快感不过是昙花一现时,往往感到失望至极。
我们做决定时应该考虑的不仅是自己明天的感受,还要考虑到几个月甚至几年后的状况。在选择的过程中考虑适应过程,可以让当下看似沉重的选择压力变小,也会让我们对足够好的选择感到满足,而不是执着追求“最佳”选项,由此避免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人们建立满足的标准基于四点:已有的和想要的之间的差异,已有的和预期之间的差异,自己的和别人之间的差异,现有的和曾经拥有过最好的差异。
如果实际体验跟预期的一样好,人们会感到满意,但不会因此而非常高兴。真正的兴高采烈只有在体验高于预期时才会出现,体验不达预期则让人不开心。
期望太高会适得其反。控制期望也许更能保证我们的生活质量。适度期望的好处在于,它留出了一点空间,使得许多体验能够成为美妙的惊喜、附加的愉悦。减少极佳体验出现的次数,无论你买不买得起,最名贵的酒最好还是留在最特别的时刻享用,精致优雅的衬衫最好还是留到特殊的场合才穿。
让自己快乐、在地位的角逐中胜出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池塘。
选择越多,要收集必要的信息并作出决定就越困难。而收集信息越困难,就越依赖于他人的决定。过量的选择会迫使你观察别人的行为。可是,社会比较进行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受其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又是消极的。所以,选择过量的世界总是鼓励我们在下决定前看看别人在干些什么,和不这样做相比,这个过程使得我们经常感觉自己的决定很糟糕。这就是为什么选项越多,我们对自己选择的满意度反而越低。
高度的个人主义不仅意味着我们希望所有事情都完美无缺,也意味着我们希望是自己使这一切完美无缺。
在失去机会、后悔、适应和社会比较的时候,最大化者比满足者更多地受到高期望和自责的折磨。最大化者会花很多功夫去做决定,并且对结果有极高的期望,从而也可能经受极大的失望。
如果失望的体验源源不断,如果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到不到预期和渴望,如果你执意要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最后必将久积成疾,“什么也干不成”的信念将把你活生生打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