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梁读书会第43期/听宇飞老师讲《成器》

老梁读书会第43期/听宇飞老师讲《成器》

作者: Annie刘 | 来源:发表于2024-07-14 22:43 被阅读0次

文/刘荣慧

今天晚上是老梁读书会第43期,由宇飞老师来给我们分享郭德纲的《成器》。宇飞老师的孩子才100天左右,但是她依然坚持给我们分享了这本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我们可以自我支配的时间就只有假期,读书才是王道。

正如梁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的我们读这本书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成器》。小时候我妈就一直说“成器”,要做个成器的人。那时候朦朦胧胧觉得成器就是一个有本事的人。长大后自己好像也没有成为一个“成器”的人,小有成就也没有算上。郭德纲为什么将这本书命名为成器呢?

通过今天晚上宇飞老师的分享我从郭德纲的成名经历得到了一点答案。郭德纲成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遭受到了许多人的白眼。免费给他人表演,被要求在橱窗里生活48小时这样的无理要求,但是郭德纲并没有因为他人的讥讽就放弃自己的爱好,他反而更加磨练基本功。并且还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专场。他的师父侯耀文曾这样评价:“一路坎坷走来,步步血泪,无人扶持,势必嫉恶如仇。”我想也正是这些为他绊脚设槛的人催使他“成器”,这些历史中的人物典故帮助他“成器”,在今天依旧能名利面前稳住心神的助他人“成器”。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

《成器》讲的是人。很多人一事无成,不是他没本事,是他不懂得识人,缺乏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郭德纲通过古今人物和事件,揭示了识人鉴人的本质,帮助读者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例如,他提到王昌龄因小人的嫉妒命丧他乡,刘希夷因舅舅的觊觎惨死别舍,关盼盼因白居易的一首诗自杀身亡。

成人

我们常说“人心隔肚皮”,对他人我们总要保留一份警惕心。我觉得自己在识人方面就很缺乏,无法正确地评判一个人。有的人可以根据他人的三言两语就套出来很多话,甚至可以呀“挖”到他的祖宗十八代,而我就不行。郭德纲提出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深度交流进行识人。“观人于忽略,观人于酒后,观人于临财临色”。

这让我想起了我妈给我讲过的我爸以前的一件事:我爸去集市上碰到了一个说自己没吃饭的人就把他带回了家,让他在我家吃饭。那个时候我家也很穷,白米面也不是经常吃。我妈见我爸带回来人只好给人家做饭,那个人把我妈给我爸做的白面条吃了。走后我妈埋怨我爸为啥带人回来,我爸说人家饿着肚子。所以我妈总说我爸就是个老好人。

成事

其实我们生活中不乏能吃苦的人,但是能吃亏的人却不多。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单位的工作量谁多做了谁少做了,大家都会有意见。我们常说吃亏是福,但是有时候这个福大家又都不想吃,尤其当“吃”多了的时候,会觉得为什么每次都是自己吃亏。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

鸡娃

鸡娃在当今社会真的是一个常见的名词。家长希望孩子们在学业、艺术等方面都能有所优势,将他们送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其实古代也有鸡娃的现象,例如孟母三迁,而古人看重的,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更多是考虑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崇高的志向、培养良好的品行、塑造坚韧的性格,如果单纯把培养孩子看成一种攀比,那就没意思了。

金句

从郭德纲的这本书中,也通过宇飞老师的分享以及最后梁老师精彩点评,我们也能看出一些对教师的影响。在核心素养时代,教师更应将自己发展成一个多面体。在这本书中郭德纲也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带徒弟的,那么对于我们教师如何带学生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书中提到,成大事者需要强大的抗压能力和灵活的处事方式,这对于教师在面对教学压力和复杂的教育环境时,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应对策略提供了借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梁读书会第43期/听宇飞老师讲《成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ic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