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摄影旅行·在路上
摩洛哥:迷失在缤纷色彩和古老意味里(五)

摩洛哥:迷失在缤纷色彩和古老意味里(五)

作者: fiona53 | 来源:发表于2018-05-03 12:48 被阅读67次

80年代出生的人有几个人心里没有个“三毛”情结?我读过的三毛书蛮多,几种版本的都有过,《撒哈拉沙漠》还看了不止一遍,但可能年少看书有两大毛病,一是速度快,说得好听点是一目十行,说得不好听就是转身就忘;二是看书有点儿杂,各种武打小说,聊斋志异,山海经之类的全一股脑儿都看,造成了谁也不太迷的心态。

我对撒哈拉沙漠并不会有太多期待,因为08年秋天和几个小伙伴从右旗租了台越野车进过巴丹吉林大沙漠,两天三夜,冲过沙丘,徒步湖泊,看过日出,等待日落。傍晚捡柴,夜里扎营,和当地司机们燃起篝火,在月光底下喝最烈的酒,唱一夜的歌,这样的记忆,成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马拉喀什拥挤的城区向南出发,渐渐远离绿洲,地貌开始变得变化多端,经过沟壑重重的红色峡谷,翻越白雪皑皑的阿特拉斯山脉,雪山离得很近,近得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慢慢向撒哈拉沙漠地区前进,黄褐色开始占据视野的一大部分,除了狭长河谷里有些绿色的树木,其余的全都光秃秃一片荒凉。

本哈杜村几乎是进入撒哈拉不容错过的地标景点,好多部美剧的拍摄地,最有名的应该是《权力与游戏》,附近是有名的非洲好莱坞瓦尔扎扎特影视基地,是木乃伊、昆仑、红海行动以及许多电影的拍摄地。

下午两点,跨过一座木桥,一条几近干涸的河流,沿小路一路向上走约半小时,这个建于公元8世纪,有着六座"卡斯巴斯"建筑形成的堡垒村落,用泥砖砌成,泥砖采用当地泥土和芦苇草混合灌进木模,再放在阳光底下晒干作为建筑的材料。这里的建筑都没有窗户,采光只是依靠长廊透进的阳光。建筑物多为三层,底层是马厩,二层是粮仓,三层是住宅。此外,村庄还建有监视羊群的公共小屋、仓库、清真寺、村民会议室等公共建筑。 现如今,村落的人大多搬到河的对岸重新修建了房子生活,这里就变成了一些小小的杂货店,卖些当地特色工艺品。小的画室,什么用火烧不烂的明信片式的小画,没搞懂什么原理。

此行的司机Tarrik是摩洛哥柏柏尔族,这是个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因此一早沟通行程就提出能否有机会住进当地人家里。果然,Tarrik没有让我们失望。民宿位于Boumalne Dades (峡谷小镇)的山顶高处,视野无敌,周围有好多废弃的城堡,冬天的树落光了叶片,一条条白色的枝干优美地伸展,我总是很喜欢这样的景象,总感觉那是种诗意。房子很大,两层小楼,全手工装饰,粗犷,生机勃勃,五颜六色又跟环境完美融合,晚餐在壁炉隔壁的长条形房间,环四周搭石台,铺上垫子,中间置几个小矮桌,晚餐是固定的塔吉锅套餐,世界上几乎没有一模一样的塔吉锅,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另一个我。

有意思的是,酒足饭饱后,刚才服务的仆人,厨师们摇身一变,就形成了一支柏柏尔族乐队,手鼓一敲,氛围马上热烈起来,除了我们一行七人还有三个欧洲帅哥也住于此地,他们将去峡谷徒步一周。大厨很擅长调动气氛,没一会儿就把我们所有人都拉进了乐队,跳的跳,敲的敲,一曲接一曲。鹏师傅一高兴,拿出从国内带出来的洞萧就送给了大厨,哎呀,您这也送得太早了吧,我们不是还想着去体验摆摊卖艺的么?

清晨,被阳光唤醒,昨夜下了霜冻,大地都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白色。赶紧起床跟着师傅上上下下认真观察建筑细部,阿拉伯人天生的美感,用朴素的建筑语言表达了各种美好。

有时候旅途需要空白格,有时候旅途的美可遇不可求。

骑上单峰骆队进入撒哈拉的豪华帐篷营地,前两天,大雪封路,撒哈拉也吹起少有的沙尘暴。这一天,一轮白日伴随,再往前走二十多公里就到了阿尔及利亚。

有个二十岁的漂亮上海姑娘一袭蓝色袍子跟我们同时进入沙漠,英国留学,欧洲史专业,来撒哈拉gap year,在当地小学校教中文和帮忙劳作,行走和眼界有助于解除偏见和我执。好年轻的岁月,这些年在路上遇到很多这样的姑娘们,虽然没法跟她们比,但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

白日落尽,沙漠天然有种孤独感,静,清冷,鹏师傅用手机放了一曲洞箫单曲循环,与环境完美融合,静静在帐篷门外坐了会。

撒哈拉沙漠,夜幕星河,烛火透过铁花格点点闪耀,夜色唯美盛开,繁星点点。

豪华的沙漠营地,睡了最暖的床,有干湿分开卫厕。枕着撒哈拉远古的风沉沉入睡,清晨,依然看了个白色日出。

离开撒哈拉时,天空被沙尘暴席卷,黄沙漫漫,追逐脚步,我们这样的旅人几乎被淹没,我们变小,变淡,与大自然合二为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摩洛哥:迷失在缤纷色彩和古老意味里(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mk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