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情感天地
我们看人时往往像瞎子摸象,只看局部不着全貌

我们看人时往往像瞎子摸象,只看局部不着全貌

作者: 虚薄的假象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18:18 被阅读1次

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过。

在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很善良,有一天,几个瞎子去找国王,对国王说,他们从来没见过大象,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国王让人牵来一头大象,让瞎子们摸。

由于大象太大,每个瞎子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于是摸到象鼻子的瞎子觉得大象像一根管子;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觉得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瞎子觉得大象像一根萝卜;摸到象身子的瞎子则觉得大象像一堵墙。

每个瞎子都只是摸到了大象的局部,因此对同一头大象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就像平时我们看待一个人,由于没有全面的看到这个人,因此容易对这个人产生片面的看法,而且往往先入为主后很难改变看法。

白居易曾经有一首诗,后来经常被说评书的艺人用于说书之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人们看人之时,往往就是在瞎子摸象,被这个人刻意表现出来的表象所迷惑,而且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替代进去,最后得出的对这个人的看法就往往会失真。

我们在看别人时,一个人的外表或者是否对你的脾气往往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实际上,你觉得温文尔雅的人也许内心很是险恶,你觉得外表粗鲁难看的人也许内心纯朴善良。

就像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和克洛德,如果只看外表,恐怕一百个人里没有一个人会喜欢加西莫多,但是读完小说,我们才知道,在加西莫多丑陋骇人的外表下是一颗单纯善良的心,而在克洛德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则是自私卑鄙丑恶的内心。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在死后承担着万事骂名,在士大夫的口诛笔伐之下本来面目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

他就是五代时历仕四朝十帝的“长乐老”冯道。

因为冯道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因此在宋之后的士大夫眼中,简直是十恶不赦,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

但是,当我们翻开史籍,看清楚冯道在五代乱世之中的所为,我们就会明白,冯道只是不忠于封建帝王,但是却忠于民族及人民。我们来看一下冯道的几则故事。

梁晋争霸时,冯道也随军出征,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有的将领将掠得的美女送给他,他退却不掉,便将美女安排在别室之中,然后再寻访她们的主人,将其送还。

契丹灭晋,冯道到汴京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指责冯道,认为他效力后晋,却毫无功绩,冯道无言以对。耶律德光又问道:"你为什么来朝见我?"冯道答道:"我没有地盘,没有兵马,怎敢不来。"耶律德光嘲笑道:"你是个什么老头?"冯道道:"我是个无才无德、愚蠢迟钝的老头。"

后世抨击冯道最多的就是在后晋灭亡之后,他见耶律德光时的这段话,但是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冯道后面的话。

耶律德光之后又问冯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回答道:“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能救得。”

冯道的话让后世讥讽他为卑躬屈膝,却不想当时中原百姓,因冯道这一句话而活命的有多少。

孟子曾经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惜后世的士大夫却只看重对君王的忠心,也许君王可以给人以富贵吧。

因此我们看待一个人时,更应该去全面的看待,而不是像瞎子摸象那样,只局限于局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看人时往往像瞎子摸象,只看局部不着全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mv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