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我为何会变得冷漠
从前,我是这样一个孩子:
走在路上,遇到衣衫褴褛、残疾的老爷爷老奶奶一定移不开脚步,会将身上所有的零钱投入他的碗中;
我相信这个世界的友善:
在人流多的火车站、地铁站,都会有人叫住我:“妹妹,我钱包被偷了,能不能给我一些零钱买车票,你手机号码告诉我,我之后给你充话费还你……”
诸如此类,不枚胜举。经历的多、有了一些大损失后才明白,这些看似友善之辈的友善之举,不过出自于看我长得娇小、生得懵懂,想要来逗逗我跟我讨个糖果🍬罢了。
无法分辨是非真伪,所以我选择自我保护,不再施舍给予,自给自足,各安天命。对公益的热情自此也渐渐之冷却。
加入小路后,遇见这样一些人
一个985院校毕业的年轻人,到西南乡村支教2年,大好的青春岁月在贫瘠的乡村里度过。我遇到的多是努力离开农村奔往大都市“追梦”的人,所以不解;
一个做了几年都没商业化的公司,外行人都觉得教育是一块“香饽饽”,但拥有2份教育工作经历的我告诉你: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创业头两年,绝对还是亏的,看运营策略亏多亏少;
自然教育目前在国内看似是新兴,随着国民教育意识的觉醒必成大势,然而在此前它仍没有体系化、不成熟,没人能底气十足的告诉你:中国的自然教育就该这么做!所以,你敢吃螃蟹吗?据我了解这个公司未来仍不会完全商业化,而是成为一个社会企业(这也是来了之后头一次听说)。
这些人和事,对我的公益观的影响
简单来说,让我发生改变的契机是:不是人找事,就是事找你。
8月中旬,项目组开始筹备99公益,声势浩大的公益日,我之前也有耳闻。然而世俗的我并没有加入公益产品、服务对象等的讨论。我想只在需要我的地方support一下就可以了。
8月下旬,产品基本构建完成,项目介绍查看链接,不再赘述。
项目组紧接着便风风火火的进入了试点学校(服务对象)招募,项目软文撰写、捐赠回馈设置、海报制作等等。
彼时,我的反应是:乡村孩子缺自然吗?缺自然教育吗?
回顾自己的童年,我是幸运的,我经历了你们想象中乡村孩子该有的生活、该有的自然。但也成为了要逃离乡村的典型,不知何故;
再去关心我远在两千里外的弟妹们的教育环境、学习状态:享受着更易获得的教育机会,更优渥的生活条件的他们,沉浸在电子游戏中,失去了乡村孩子朴素的心,更没有主动学习改变命运的向上力、积极性。
乡村的孩子缺自然吗?比起城市的孩子,确实好一些:毕竟山水土石、鸟兽虫鱼及放眼可观的绿色是城市所不及的。
乡村的孩子缺教育吗?比起城市的孩子,确实差得多: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如何与城市媲美?家庭教育中只有“养”没有“育”是常态,毕竟多数家庭还在生存线上挣扎,又怎能再生出教育的心力?
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不管是从遗传角度还是从后天生长环境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才是重中之重,社会及学校教育实在家庭教育不足以支撑孩子成长所需的力量需求后介入的。但那些仍没学会如何育儿然而孩子已经长大的家庭,只能更多的依赖学校、社会教育了。
我的结论
比起自然,乡村孩子更缺教育。乡育未来项目利用乡村孩子的自然资源优势促进教育方面的提升,取长补短,使我认可这个项目的存在。
社会力量再把后劲不足的乡村学校向前推了一把。
推动乡育未来的动力来源
几日后,在看到支教背景的同事写的一篇乡土教育的文章后,解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在乡村自然里长大的我,最后依然选择逃离家乡:缺乏乡土的认同感。
原文链接在此:乡育未来 | 为一所乡村学校,再造乡土教育
我记得他曾问我,家乡的小学是否有意愿成为试点学校。我一刻不犹豫的拒绝:家乡不只在空间、时间上远去,心理上的距离也让我生惧。
从小就寄宿,离开家第12年,来到上海后的现在,是离开家乡的第7年,24岁的我自独立起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离家更远。童年的伙伴、老师、亲友,对我来说早已是无法触碰只是零星的活在记忆里的存在。
我记得我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我是一个不会说壮语没穿过没见过民族服饰,高考加了10分的壮族妹妹;我记得这些年也有朋友问我南宁有什么好玩好吃的,大多数时候我都觉得没有值得特别推荐的。
归根到底,我从未意识到自己与这一片土地的联系,如此薄弱,我没有任何依恋地离开了它。
才忆起就在前不久,我第一次知道广西南宁的药用植物园是亚洲最大,现在想想和云南、广东同存在一条北回归线上,广西的自然资源自然有诸多待我认识挖掘;就在前几天,我第一次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了“南宁”二字,在网站上了解了广西的一些趣味历史,虽然仍不够广泛、深入;
就在前几天,和久疏问候的家乡亲友再次侃侃而谈,用家乡话……
我,便是没有乡土认同感的乡村孩子长大后的典型。
至此,这个与“我”有关的公益项目,用第二个理由证明了本身的价值:它为了帮助乡村孩子建立与土地的链接而存在,为了培育乡村孩子的乡土认同感而存在,为了让乡村孩子主动汲取知识的力量去改变乡村、生活现状而存在……
在自我反思中,乡育未来,燃起了我的公益热情。
我们虽然不是公益的直接受益人群,但通过参与,重新认识了自己,并找到了自己能做的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有意义的事情。何其有幸。我相信公益也会给予你同样的幸运,只要你走进来,不再门外徘徊着。
我关于“乡土”的分享
最后分享一个忘了在哪里看到的,给和我一样身处异乡的伙伴:
古人说,落叶归根。可行道树的叶子落下后,始终隔着一层水泥。
中国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根性”。古人还说,除了家乡以外,我们都是“旅居”,我们的身份是“游子”。现在的趋势总是城里的人要下乡去体验“农家乐”体验天然,乡下人进城看看先进的现代化的城市感受物质文明。摒除离开久居的环境获得的新鲜感外,还有“别人家的更好”的心理趋使。
不说城里好还是乡下好,我心安处便是吾乡;
你若不知心安何处,便到童年的梦里找找吧!
如果你瞄准月亮,即便迷失,也落入璀璨星辰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