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我出生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父亲在外劳碌奔波做点生意,母亲精明能干操持家务,在老家那一带,我们家的日子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我有个哥哥,学习不大争气,18岁就跟着父亲做生意。作为家里的女孩儿,反倒是我从小到大的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我人生的第一个巅峰,就出现在高考那一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985重点大学......
读完本科又读了研究生,在校招时找到了一家超级有名的公司作为职业起步。
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六年过去了,对于目前所做的这份工作,我依然不明所以,也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提起兴趣......”
两年多前,当这份资料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依稀能感觉到,写这份材料的当事人该有多焦虑多迷茫,但与此同时,我也知道这是一份棘手的职业案例。
今天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一是故事里的主人公逐渐走出了困境,正在尝试新的生活;二是这则故事极富代表性,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经过文学加工与处理,旨在给予同样有困惑的职场人士一些启发和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该类文章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些通用思路与方法,鉴于每个人的经历和背景不尽相同,如果想要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议,还需要在一对一咨询之后才能给出。
一、“我最大的优点,大约就是听话吧~”
来访者叫张澜(化名)是两年多前的一名来访者,当时她在国内一家很有名的企业里上班,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学历。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视频的那头,张澜整理了下额前的刘海,不紧不慢地说。
“小时候的我就是同学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我上学那会儿真的像是锦鲤附身,稍微努点力就能考到年级前三,这个成绩从小学一直保持到高三。其实在分文理科的时候,我就有点犹豫了。
我对历史课特别感兴趣,就想学文科。但爸妈说,学文科的都是脑子不好使的学生,他们都是数理化成绩不好不得已转的文科,像我这种数理化成绩优异的孩子,学文科浪费了。另外他们说文科类的工作很多都是秘书啊什么的,都是伺候人的工作,而理科学好了会有一技之长傍身,既能获得高工资,又不需要太看人脸色......”
“我被他们说动了,”张澜悠悠地说:“于是选了理科,高考时成绩很不错,在老师的建议下报了电子通信工程专业,专业课学的一头雾水,似乎就从来没有弄懂过这个专业到底是要做什么的。不过我特别擅长学习考试,学起来虽然没太大感觉,但对公式原理的套用很熟练,所以专业课成绩也是年级前三。大学毕业那会儿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正好学校给了我保研名额,就读了三年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就通过校招来到了这家大公司。”
“大公司确实不错,”张澜喝了一口水悠悠地说。
“我入职后不久就遇到了现在的老公,他是这座大城市的土著居民,在他疯狂的追求下,考虑到他的家庭条件以及未来可以获得的户口,我很快就嫁给了他。三四年的时间,工作上并没有投入太多,倒是接连生下了两个孩子。
从我怀孕开始,公司领导就照顾我把我调到了一个不那么忙碌的部门。等把二宝生完回到公司,感觉自己不论是记忆力、精力还是心思全部分散了,不像刚进公司那会儿那么有干劲了。
如今的我依然不知道这份工作到底要做什么,但我一来贪图这家大公司优厚的待遇,二来毕竟它的名气很响亮,三来公司财大气粗,所以才会容忍我在前几年没有做出什么贡献的前提下生完二胎。
前几天领导找我谈话,说这个部门可能要撤销了,问我想去哪个部门,我突然说不出话来。”
“感觉自己像个骗子,”张澜的脸上挤出一丝苦笑:“我太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了,这几年来自己要能力没能力,要积累没积累,关键我也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我找到老师您,就想让您帮我规划下职场路线,让我能提起对工作的兴趣,找到适合的方向。”
二、30多岁的你,为何依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类似于张澜这种“优等生”,也就是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同学稍微好一点儿,在自我探索方面可能远不如成绩一般的学生。
张澜的案例比其他职场案例更难的地方在于,从小到大的“学霸光环”让这些“天之骄子”受到了太多的赞美,他们前半截的人生太顺了,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他们会错以为自己就是完美无缺的,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不如普通学生,常常有着莫名的优越感,自视清高,想让这些人认识到并承认自己的失败甚至不足,真的是一件难比登天的事儿。
1、自我探索的缺失和不足,是造成迷茫的首要元凶。
在一个普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整体功课成绩不那么平均,但总会有些倾向,例如擅长哪些学科,不擅长哪些学科。
从这点来说,偏科反而有利于对个人建立一些基础的自我认知。
比如我高中时的一位同桌,她的立体几何和物理学的特别好,而语文政治历史这些靠死记硬背的学科成绩很糟糕,她当时就很清楚,自己未来一定不会从事秘书行政类工作,也不大擅长考公务员,她认为自己的空间感和逻辑性不错,正好家里有个表哥是学建筑的,她就去看了建筑专业的书籍,便立志做一名建筑师。
也就是说,这位同学的职业目标在高中就确立好了的,于是这些年来一路奋斗,如今在一家建筑设计院负责好几个项目,也拿下了高级工程师的职称,收入地位自然不在话下。
而对于那些“学霸”而言,由于各科成绩都很优异,反而会对自我认知和定位造成一定的障碍。
2、家长的过分介入和干涉,是很多孩子自我迷失的重要根源。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越俎代庖”、试图为孩子包办一切的做法,会剥夺孩子试错及寻求反馈的宝贵时机,表面上看,似乎可以让孩子避免很多弯路,但长远分析,只是强制性地掩盖了很多问题。
纸终究包不住火。
总有一天,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觉醒,TA在工作中会越来越消极,甚至毫无斗志,等有一天突然发现,现在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免开始挣扎,却又不知道未来能做什么,能去哪里,各种焦躁抑郁等都来了,严重者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及工作,甚至抑郁成疾。
3、乖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乖,说白了就是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里面的原因不一而足。
通常说来,这类孩子从小并未受到充分的关注和爱,TA的回应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于是干脆放弃反抗和挣扎,终于不哭了也不闹了,渐渐对这个世界失望,甚至丧失了对他人的信任,所以在心理学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很多时候,乖是一个孩子对世界感到的绝望。”
这样的孩子往往“逆来顺受”,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内心安全感极差,很害怕一旦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待,会惨遭抛弃。
于是在这些孩子心底,有句潜台词是这样的——
“很多事情情愿不做,就永远不会犯错,这样别人就不会对我感到失望。”
于是确切说来,成绩厉害的“学霸”分两种——
一种是顺应天性,在自己求知欲的带动下主动探索学习,享受到求知的快乐,这样的孩子会不知疲倦,视学习为乐趣,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这是快乐的学霸,他们的学习仿佛就和玩耍一般,充满了挑战和刺激;
另一种是被抛弃的恐惧所驱使,为了赢得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关注、认可及掌声,会卯足劲拼命学习,有的也能获得不错的成绩,但很少体会到乐趣,甚至对学习无感,但并不妨碍这些人掌握了学习窍门和方法,依然能获得高分,这是“苦大仇深”的学霸,他们的学习更有一丝悲怆的味道。
文中的张澜恰恰是后一种“学霸”。
事实上,这类人想要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唯有从心理疗愈开始,逐渐构建自信并进行小成本的试错及探索,方能慢慢找回自我,唯有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之后,职业发展或转型才具备现实的依据和根基。
三、所谓“职业危机”,不过是你的能力注水太多。
经过数次咨询,张澜按照我的建议一步步进行尝试。
例如定期参加心理学沙龙,消除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提升内心能量;尝试带着觉察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将这份觉察代入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中,去切实改进亲子关系;将工作内容重新整理,找到每块内容的内在架构和关联,重新调整工作心态和节奏,等等。
张澜渐渐认识到,原来自己在前面的工作经历中始终停留在“新手”阶段,没有获得相应的能力积累,同时由于长期的自我迷失和抵触情绪,导致她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走入自我否定的循环中难以自拔。
后来的张澜经过深思熟虑,辞去了原先的工作,她给自己放了一个长长的假期,带着两个女儿游历了不少地方,回来后的她觉得自己还是喜欢单纯的校园环境,于是学霸的特质再次发挥出来,如愿考进了一所学校做起了老师。
最近,张澜给我发来了一封长长的邮件。
张澜说,教师节那天,她收到了一份节日礼物。
那是学生们用纸折出来的花束,里面夹着好多小纸条:
“老师,我也想成为和你一样优秀的人!”
“老师,你是我的目标!”
“老师,祝你事业有成!”
......
张澜热泪盈眶。
张澜在邮件中写道:“如果孩子们知道,曾经的自己就像废柴一般混迹于职场,还会像今天这样喜欢我祝福我吗?”
“不过,当我写下这一切,虽然不免惶恐,但却异常舒心。生活没有捷径,至少我不用再自欺欺人,不用再拿外表的歌舞升平,去掩饰内心的浑浑噩噩了。”
——邮件的末尾,张澜这样写道。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