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岚口,位于山西省应县西南方向25公里香峰山脚下。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放眼望去,只剩残垣断壁,甚是荒凉,已经不复当年边关重镇的风采。大多来访者慕名而来也只是为了那些口口相传谜一样的故事。
儿时街头巷尾老人的饭后闲谈,让我产生了揭开这些谜团的念头。进入大学之后,时间比较宽裕,我开始着手查阅相关资料,走访村中老者,于近日整理完成,也算了却一个儿时的梦。
马岚口,又名马兰口,雁门十八隘之一。明代著名文学家顾炎武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到:“雁门关隘口十八,东为水峪、为胡峪、为马兰、为茹越、为小石、为大石、为北楼、为太安、为团城、为平型;西为太和、为水芹、为吊桥、为庙岭、为石匣、为阳武峪、为玄岗、为芦板口,各有堡。”其中所说“马兰”即为现在的马兰口村中遗存的“威宁堡”,有史料也称马兰堡。目前由于历史原因及自然侵蚀,堡墙包砖于1958年拆除,堡门于1972年拆除,墙体自然风化严重。鼎盛时期的“威宁堡”是如何雄壮威猛已经再难重现,而通过历史文献我们仍能窥见它昔日的风采。《边防考》中有载:小石口辖凌云、大石、茹越、马兰等四堡,分管边一百有六里。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窥到当时马兰口在边防的重要性。当时民国期间,发生过多次特大洪灾,将这里的辉煌毁于一旦。
雄关已去人还在,金戈铁马成沧桑。庙前古柏开始诉说不一样的历史传奇。在这个古老的村落流传着许多传说,也带来了一辈又一辈人的探讨。而所有传说谜团都集中在三个方向都集中在三个方向:马兰口最早出现于何时?五神庙始建于何时?马兰口是否有过大规模人口?
顾炎武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有言:“正德十一年,都尉史李铖增,筑之堡十有一于北口,在关东者七,在关西者四。又能通敌要路,咸斩崖挑堑,间以石墙。”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原平,设十八隘口,整体布防可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在这段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都尉史李铖增上任后对雁门十八隘进行了增修。目前堡中一民居内存有堡门的门匾,上刻有“威宁”字样,题字落款处只有“万历”二字可依稀辨认,具体时间已经无法确认。通过这个线索可以得知此堡建于明代为事实,正德十一年建堡有可信之处。对于马兰口堡的规模,在明成化《山西通志》中可以窥见一二,书中有载:“马兰口,在代州东北八十三里。有堡,周围七十七丈。”而明成化《山西通志》始修于成化七年(1471年),于十年成书(1474年),于十一年付梓(1475年),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成化前马兰口已经有堡。偶然翻阅周边各县地方志,又发现一些线索。《代州县志》载:“雁门十八隘自宋有之”。在杨业镇守雁门关期间,杨业为了加强雁门关一线的防御,先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在雁门关两侧的隘口上建起阳武寨、崞寨、西陉寨、茹越寨、胡峪寨、大石寨、雁门寨等9处堡寨。此后,宋军又在其他9处隘口建起堡寨,形成以西陉关、东陉关为核心的两关四口十八隘防御阵地。据《宋史·李唐海传》载:“雍熙三年(986年),召还,为武州刺史,出为忻、代州都巡检,缘边十八砦招安制置使。”由此可推断马兰口最早可能出现在981年到986年间,元代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后并未再修建长城,而马兰口雏形也极有可能在此时就已出现。
目前马兰口村中尚存有清代遗构五神庙以及戏台,始建造年代不详。五神庙是当地人对马兰口庙群的一个惯称,庙宇并不只有五座。其中马王爷庙墙嵌有清代同治年间修缮庙宇时的功德碑,功德碑左侧刻有:“大清同治十一年”字样,也就是1872年。对于庙群建造年代的交代也是“不知建于何年何月何日”。在五神庙庙群当中最出名的当数“真武庙”。真武庙前有三棵柏树,分别被当地人称为“糠柏神”“豆柏神”“米柏神”。据村民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考古队来对柏树年龄进行考察,结果是庙前柏树已存世八百余年。也就是说柏树出现于1280年左右。在中国传统里有“先有庙再有树”的说法。根据这个习惯此庙应建于1280年之前。当然考古队之说在当地仅仅是传言,见证人已经再难找到。2010年左右,有村民在庙宇中发现刻有“玄武庙”字样的三孔铜磬。而在当地人的叫法中庙宇被叫做“真武庙”,三孔铜磬的出现让真武庙的建造年代开始有了值得推敲的地方。据悉,在宋太祖时,已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上大将之说。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在之后“玄武大帝”更名为“真武大帝”。而对于玄武更名为真武的原因,一说是为避宋真宗的讳(宋真宗曾馥名玄休、玄侃),此说见于《集说诠真》等书中,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即记载了宋真宗天禧(1017—1022年)元年(1017年),“营中有卒见龟蛇者,军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渴,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闻言,下诏建观,赐名“祥源”,于是真武诞生了。另一说为避赵宋“圣祖”赵玄朗的讳,此说见于《朱子语类》中,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之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北宋时期,真武的形象仍是龟蛇。到了南宋,真武人格化的传说开始日益繁盛。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但在明代民间已没有人再称真武为玄武了。玄武改为真武后,玄武的名称很少有人提的名称很少有人提及了。近年来在庙宇内发现的三孔铜磬可以推翻明代所建之论。庙宇出现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所以庙宇最早的建造年代应在建堡之后,即981年之后。雍熙北伐后包建堡之后,即981年之后。雍熙北伐后包括马兰口的雁门十八隘先后为辽金所据,但雁门关防线的边防作用仍然为辽金统治者所重视,在据马兰口北二十五公里处辽朝统治者能够修建释迦塔,想必马兰口也不是荒蛮之地。因此,在辽金统治期间,这里依然有可能出现短暂的人口聚居。综上所述,庙宇的雏形最早可能出现在981年到1280年间。
在清代马兰口有“千家镇”之称,可见当时的繁华盛况。而时至清末,由于当时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经济开始下滑。爆发了三次洪涝灾害,这使得马兰口这个千年古镇从此一蹶不振。据村中老者回忆,抗日战争期间曾有晋绥军指挥官在马兰口附近手持地图寻找人们口口相传的“千家镇”。在得知眼前荒凉的马兰口村就是“千家镇”时,不禁感慨万千。在前几年的河道清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挖掘过程中发现数量和面积相当可观的的灶台和房屋残骸。有了这些依据,笔者更加确定千家镇存在的真实性。
历史终归是历史,很多真相已不得而知。在资料搜集的三个月中,我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寥寥无几,加之近日村中最年长者不幸驾鹤西去,很多信息也已无法证实。在感叹年华易逝之余,笔者不禁由逝者联想到古村落的衰败。正是如此,便决心写下此文。一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千年古村落;二是希望有专业人士能够在马兰口文献及文物发掘保护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三是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护马兰口古堡和濒临坍塌的古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