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朋友圈写到:眼前的忙碌容易让人忘记使命,生命有重心,才不会随波逐流......哪怕牺牲一点当前的利益,也应该有长远的打算。

01
《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离婚后在贺函的帮助下找到两份工作,一份是在恒隆广场里做名品销售,另一份是进入贺函的下游公司做调查员。前者与她上一份工作类型相同,照她鼠目寸光的妹妹罗子群之言,在名品广场里吹着空调,风吹不着,太阳晒不着卖卖几千块一双的鞋子,卖着上万一个的包包挺舒服的呀。后者是她的好友唐菁、贺贺涵及他的前夫所在行业的下游公司,起步时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发展空间较大,并且这条职业发展的路径也跟前夫的小三儿凌玲相同,走这条路一方面可以得到好友的提携和帮助,另一方面还可以重温小三儿的心路历程,彻底弄明白自己到底输在哪里。最后子君选择了后者,这也就迈开了逆袭之路的关键性一步。
眼前最轻松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这个道理类似于温水煮青蛙,青蛙呆在温水里,舒服的养尊处优,可是当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却丧失了动弹和反抗的能力,只能在慢慢变热的温水里等待死亡。
职场中的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我常听到不少人选择工作时说,这个工作轻松,薪水还将就,挺好的呀。一次我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办事儿,等电梯时恰好听到前去参加下岗工人双选会的两位大婶儿的对话,她们判断工作好坏的标准是——中午管不管饭和工作是否轻松。处在她们的位置这样想肯定也是有诸多原因,如: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家里等着花钱等,但是谁又知道她们人到中年之所以落到这份田地不是因为在年轻时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轻松?
有些该吃的苦头,该玩命儿克服的困难是躲也躲不掉的,该完成的人生课题只有硬着头皮上。看似轻松的事情说不定埋着伏笔,与其若干年后,年岁大时,身体不那么好时,走投无路掉坑儿里,不如在年富力强时主动把坑填上。

02
我的朋友小Z,在一家日资企业,工作压力非常大,加班是家常便饭,顶头上司脾气不好,经常责骂她,这种日子如果换成你我也是可以想象其中的种种酸甜苦辣,一段时间后搞得她身心俱疲,不由得怀疑人生。
我在帮他分析的过程中试图澄清这么几个问题:
- “工作永远做不完”是不是业界常态?
- 被责骂的、完成得不和他意的事件中有几成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的?
- 脾气暴躁的上司升迁的机会有多大?
- 如果换一家公司,换一个领导情况会不会有改观?
如果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大概就可以决定去留了。工作是双向选择,哪怕牺牲一点当前利益,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花时间去寻找更好的平台、更有发展前景的上司对于自己长远的职业发展是完全值得的。如果为了短暂的利益丧失掉重新选择的勇气耽误的将是自己有限的职业生命。
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比如:是继续呆在轻松的职位上还是去承担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新挑战;是每天马不停蹄的挣点小钱还是拨点时间和经费投资自己为日后发展贮备能源。
讲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年轻人出身在贵州一个贫困家庭,15岁初中毕业成绩还不错的他就跟着老乡外出打工,在那段打工的日子里他年少懵懂,过得浑浑噩噩,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要是继续这样下去,人生的起点始终太低,要翻盘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返乡重新读高中,参加高考。同乡都认为他很傻,挣着钱呢,还要回去花钱读书,考个大学出来能否就业还是个未知数,说不定把钱花了,到头来还是跟我们一样打工,真是个傻帽!
考虑到经济因素,成绩优异的他报考了国家免费师范生,来到了我所在的这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他比同龄人都成熟,积极上进、从不懈怠,随着学习的深入,还体现出了超强的科研能力,主持科研课题,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且成绩斐然,大学期间最辉煌的事情莫过于——由他主持的创新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的奖项并且在一次重要会议中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毕业时他成为用人单位争相抢夺的人才,最终他履行免费师范生的协议签约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到基层服务2年后,将再次回到母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相信凭借他的才智、眼光、努力与创新很快会成为行业骨干,前途一片大好。
我想说如果当年那个打工仔为了眼前小利,没有做出这个不仅不能挣钱还要倒花钱的决定,那么他人生中能实现翻盘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

03
人往往被眼前的忙碌困住,而忘记重要的目标。怎么分辨眼前和长远?怎么判断哪些东西该断舍离?哪些项目该投资?怎么才能不被纷繁芜杂的琐事困扰?
- 首先得有目标
起码心中应该勾勒出一个切合实际的人生愿景,有一个符合内心真实诉求的目标。这个目标要基于实际状况作出,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我的前半生》里罗子群说如果自己有个收入还不错的工作,到超市购物时想买点什么就买什么,而不用到处比价;和家人不想在家做饭时可以到外面下顿馆子......这样的生活愿景就相当具体,只要她努力就能够得到。要是从她嘴里许出想过贺涵那样的生活就是不切实际了。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确实是需要花时间想清楚的,而且是需要不断确认、不断修正的,要不然时间过久了,目标就模糊了。
- 心装大事,不要受困于小烦恼
励志界大姐王潇在她的书里记录着这么一个青春期故事:初中时有个女生很嫉妒她,总是造次,针对她,马上面临中考,王潇一面复习,一面还得应对这位女生的刁难。王潇的爸爸看出了她的心事,只告诉她一个事实:造次的女生成绩不好,只要你好好复习,一个月后如果你考进重点高中,她将在你的世界永远消失,过去的恩怨都将成为历史,干嘛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困扰自己呢?
想想当年那些讨厌我们的人,和那些我们讨厌的人现在都在哪里?奔着要成为的那个人去,干扰因素自然变成了背景墙。
- 坚持做重要的事情
春天如虫子般毫无方向的乱动即为:蠢。找不到工作背单词,失恋了背单词,工作不顺心了背单词......背单词为何用这个本质性问题却从没想过。人往往被自己的勤奋感动,可曾想过这些看似的勤奋到头来都收益几何?
时间管理的早期理论中就明确了一个重要问题:管理时间即管理生命,人们应该首先做那些对自己长远发展来说重要的事情,而不要总做哪些看似紧要的事情。
每天深陷于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做战略层面的思考;常常被人呼来喝去到处打杂,没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充电;为了蝇头小利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投资自己以具备获得收益更高的机会。
- 不要太贪心,分清主次先后
阶段性地明确自己的重心,先获得什么,再获得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不要太贪心什么都想要。明确什么是必须得要的,没有它生命大厦就会坍塌,什么是可以缓一缓的,放到后一个5年计划去完成也是可以的。
在我的咨询案例中很多职场妈妈的问题都出在“什么都想要”的焦虑上。要了大娃,又要二娃;为了省钱自己带孩子,送完大娃去幼儿园,还得带着二娃买菜、做饭。生完孩子重返职场,原来的空缺被他人替代,工作有新要求,自己完全跟不上;同龄人已经升迁、加薪,自己却不进反退。工作努力一点吧,回家晚、周末加班又特别愧对孩子,要是不工作吧,家里经济压力又很大......
不是说只要找准支点就能撬动地球吗?别人同样是当妈为什么可以家庭、事业双丰收?我的人生为什么总是那么难!
要知道看似一样的人,但背后的资源不一样好吧,大多数普通人还是得量力而行,在没有资源,没有过硬本事,智商、情商并非卓越的情况下把事情分先后主次一件一件的做好更符合实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