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学界已经太久没有让人大悲大喜的消息了,记得上一次让小爱动容的还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在今天,小爱又听到了一个消息,著名的词人余光中老先生离我们而去,带着一辈子的期待与无奈,离开了这个纷繁的人世。
大师起于乱世,乡愁名满人间
余光中的事迹小爱在这里就不详述了,可以这么说,只要是上过初中的中国同胞,应该都会认识这位老人,我敢说,在中国知道余光中的人数一定比懂得斗地主的人多得多。余光中生于1928年,他出生的岁月可以说是中国开国之前最美好的时间了,1928-1938年,是中国平稳发展的十年,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有了涉猎诗歌的可能,但是美好的岁月紧接着就是无穷的黑暗,七年抗战,三年内战,让多少青年血染沙场,在这个喋血的时代,余光中犹如带血的玫瑰,没有没暴风雨摧残,反而因感伤成名。
小爱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两个诗人就是李白和杜甫,幼年的小爱每每想到李白,都会有一种由衷的快感,曾经的贵妃研墨、力士(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大太监)脱靴,一不顺心便挂金出门去,云游山水间。年稍长,心中便摒弃李白不负责任的洒脱,而欣赏杜甫以诗文抒发忧国忧民的悲伤,虽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是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告诉我们战争的苦痛,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抒发自己对盛世的向往。
我相信有好多人对余光中先生的敬畏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年少不知愁滋味,中年方知家国事。初中课本中,我们接触到的《乡愁》大都认为是词语简练,容易背诵,而余光中这个名字更加容易记住,只有我们到了壮年,再去回味这首简单的乡愁,才能够读懂简单背后的酸楚,才能够理解简短词文蕴含的对那段乱世的痛恨。所有人都知道余光中,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这位老先生呢?
余老以词文起家,却因海峡成名
我们能够发现一个定律,每每乱世才会井喷出大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就是在春秋战国的乱世,而最近一次百花齐放就是在民国。其实这不是偶然,而是每当乱世,词文才会被赋予更多的含义,而盛世的词文大多还是无病呻吟,即便唐宋盛世,我们喜欢的仍然是边塞诗人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还是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
余光中老先生的名满天下是在特定背景下的必然,当然,这不是否定老先生的成就,而是说他赶上了一个时代,在那个年代,两岸的人民都想要和对方把酒言欢,但是百思而不得,只能企望有人能够用诗歌记录下来,余光中的乡愁应运而生,可以说这个浅浅的海峡阻断了无数异乡人的回家梦,却成就了余光中老先生在诗词界的地位。
两岸互通渐亲密,50次回家的余老先生可以瞑目
20世纪90年代,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开通了直航飞机,伴随着老兵返乡的归途,余老先生也终于踏上了他曾经的故土,重回生养他的土地。
(略有改动,表达对余老先生的敬意)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暮年时,
乡愁是一张淡淡的信封,
我在这头,
大陆也在这头,
归去后,
乡愁是一枚红红的中国结,
大陆在这头,
台湾也在这头。
余老先生一生50余次来到大陆,走遍了大江南北,去撒播诗歌的种子,他经历了两岸关系正常化的特殊时期,虽然驾鹤西去,却也没有遗憾,未来的两岸,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两岸的屏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