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风云变幻,绵延千年,遗留世人丰富的文化财富。中国货币,历史悠久。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货币经历了原始货币、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和纸币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银锭,即银元宝。元宝,亦称“银铤”、“银锭”、“银笏”、“马蹄银”、“宝银”,是中国在1933年废两改元以前的主要货币。因为在流通时须成色鉴定和秤衡重量,故称“秤量货币”。“元宝”一词,始自于元朝。据《元史·杨湜傅》记载,至元三年,杨湜任诸路交钞都提举,请以平淮库的白银熔铸成锭,重伍拾两,名曰“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以后元宝成了银锭的通称。
元明清以来,银锭是一种重要的货币形式。历史上银锭的形状在不同时期皆不大相同。唐宋时期曾有圆饼形和长条形,金代形成一种厚度均匀、形状是两边呈弧度且大头、中间束腰的形状,货币名称叫“承安宝货”。明代元宝形状与元代差别不大,只是后来两边的大头有点“翘起”,中间的束腰逐渐变得不再“苗条”。清代是银锭形状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元宝的形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主要有“宝银”、“中锭”、“锞子”、“福珠”四种。
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铸造和錾刻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大体是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这些铭文中不仅承载经济流通的重任,更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唐代的银锭中,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行人”之类的职位,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南宋银锭多有“京销铤银”和“出门税”等字样,金代则为“盐判”、“店户”、“使司”等字样。
银锭
此藏品为乾隆银锭,银锭正面中央印有“乾隆”二字,银锭中央微鼓,两边内收,字体清晰,两边朝天上扬,两边边缘薄,中间腹厚重,如同一艘小船。底部书有“大清库银”四字。银锭呈原始银光状态,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老银锭由于在使用中自然氧化,其表面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银锭保存环境独特,四周品相完整,银质温润洁白,宝气摄人心魄,状态无以伦比。此银锭色泽温润,字体清晰可见,包浆浑厚,密布着岁月更替而逐年添上的砺痕,物老而怡人。藏品辗转百年流传至今,缄默的姿态,已拥着时光的美好,十分珍稀,具有非常高的收藏意义。
中国货币,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货币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清晰地印映着国家初创形成、发展壮大、巩固完善、多元一体的演变轨迹,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