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四气一样,五味也是中药的一种特性,药味不同,治疗的效果也大有不同。事实上,中药的味道不止五味,还有淡味、涩味,但自古以来,五味就作为中药最基本的味来划分,一直沿用至今,而淡味被附于甘味、涩味被附于酸味了。
五味不仅是指药物的味道
起初,人们通过口尝辨别出来了中药的“味”,随着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治疗效果,这就把中药的五味从“味道”的层次扩大了,建立在了中药的功效之上。
因此,当我们从一些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查阅时,发现其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五味与四气一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中药的四性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药物的作用,它们都属于性能的范畴,只反映了药物作用的一些共性和基本的特点。在研究中药时,不仅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还要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五味入五脏
1.酸入肝
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够生津开胃、收敛止汗。而一般有酸味的药也常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酸味能改善肝功能,帮助解酒,促进胆汁和胰脏消化液分泌。
2.甘入脾
甘味的药“能补、能和、能缓”,也就是说它们有补益、和中、缓急的效果,常用于治疗虚证、肝脾不适、脾胃不和等症。
3.苦入心
苦味有“泻、燥、坚”的效果,即能泻下、燥湿和坚阴,常用于治疗热结便秘、气逆咳喘以及一些湿热病等,能够起到宣泄火气、除烦降火的效果。
4.辛入肺
发散、行气、活血是辛味药物的显著功效,对外感表证、气血瘀滞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5.咸入肾
“能下能软”是咸味药的特点,说的是咸味有润下通便、软坚散结的功效,还能起到很好的补肾强身的作用。
淡味和涩味
淡指的是淡而无味,淡味的中药主要作用是渗湿利尿,一些有通便利尿效果的中药多为淡味,如薏苡仁、茯苓、泽泻、灯芯草等。
涩味中药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遗精、出血等证,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的作用,常见的中药有浮小麦、乌梅、罂粟壳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