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孝庄太后的一生(十四)

孝庄太后的一生(十四)

作者: 流年践行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14:22 被阅读0次

为了稳固皇权,而鳌拜手上的权力太大。所以,康熙在听完孝庄的意见后,希望鳌拜的权力能够收回到自己手上。

康熙擒鳌拜。

鳌拜越来越无法无天了。

他依仗自己的权势,专横跋扈,并试图突破天威,成为“太上皇”。他不断地培植自己的势力,使党羽遍布朝野,给皇帝的天威造成威胁。

康熙亲政后,鳌拜不知收敛,仍然自作主张地安排朝臣的任免,并当着皇帝的面训斥大臣,有时甚至与康熙对着干,致使皇权与“相权”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康熙势必要铲除他。

天威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天子的威严。

在封建帝国,天威是任何人不可触犯的威严。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康熙皇帝虽然年幼,但他在满清臣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的,想要打破这一观念势必难上加难。

而且,随着康熙亲政,随着康熙年龄的增大,鳌拜想成为“太上皇”,所要突破的障碍就越大。

康熙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树立勤政务实的形象。

每月除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天在太和殿视朝,处理重大事务外,还不定期地在乾清门听政。

特别是在亲政初期,康熙基本上每天都到乾清门,听取并处理各等官员的意见,风雨无阻。

康熙很擅长纳谏。

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康熙打算出京城视察,内秘书院侍读学士熊赐履上疏,认为:“皇上一身,宗庙、社稷所依赖,中外臣民所瞻仰。

近闻车驾将幸边外,臣以为不可,伏乞收回成命。”

吏科给事中赵之符也上疏,认为天气已寒,不宜外出。康熙采纳了两人的意见,并下达圣旨:“以后国家紧要重大事情,如有未当,务将所见直陈,朕不惮更改。”

有朝臣建议,朝廷应该恢复大学士入直票拟章奏的制度,这样可以杜绝任意更改的弊病。康熙认为很有道理,马上禀报太皇太后。

在孝庄的支持下,改内三院为内阁,并重新设立了翰林院。

这些制度的调整,意义非同小可,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大政方针。而在实施这些措施的时候,康熙本人的权威潜移默化地加强。

当康熙的天威逐步加强后,他开始试探朝臣们的态度。一次,朝臣奏读章本,鳌拜依然故态重演,漫不经心地与别人闲谈。

康熙突然令朝臣停止奏读,大殿内于是只听到鳌拜等人的声音。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鳌拜身上。

这时,康熙严厉地发话:“此内有关系民命者,不可以不慎重。

尔等都曾在军队效力,以为杀人不算什么。朕不这样看,朕对这些事向来慎重!”几句话将鳌拜说得脸红耳赤,但理在康熙那儿,他无话可说。

康熙这一着很厉害,就像一个晴雨表,马上测探出人心所向。孝庄安插在八旗中的心腹也暗地传来信息:忠诚之士无不为之振奋!

由于鳌拜的势力太大,铲除鳌拜的时机仍未最后成熟,康熙否定并斥责了熊赐履。

但是,康熙已定下了新的更为可行的策略。

那就是:面对这样的强敌,不可能用正面的形式大张旗鼓地予以正法,而要以一种特殊方式,迅雷不及掩耳地擒拿,并妥善处理好由此可能引起的种种不良后果。

康熙的这些想法,显然凝聚着孝庄的真知灼见。

在孝庄的暗中授意下,索尼之子索额图(即皇后的叔叔)自请解职调任,由吏部侍郎改任一等侍卫,

从而可以日夜陪在康熙身边,帮助并保护康熙的安全。这显然是有举动的前兆,而鳌拜对此没有在意。

机会终于成熟了。康熙将年轻侍卫们召集一起,问:“你们怕鳌拜还是怕皇帝?”

侍卫们回答:“不怕鳌拜。我们只忠于皇帝。”康熙听了非常满意,于是秘密宣布了他想要做的大事。

就在索额图成为一等侍卫没几天,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康熙先到慈宁宫向孝庄请安,接着令鳌拜单独入宫。

这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稀奇事,鳌拜依然没有任何戒备。

可是,鳌拜没有想到,他刚入门行礼,冷不防从背后飞奔出那些擅长摔跤的侍卫,他们一拥而上,三下五除二便将鳌拜擒拿住,捆绑起来。

与此同时,孝庄已安排他的亲信四处出动,将鳌拜的同党捉拿起来。所有的行动都是如此迅速而不见端倪,因此捉拿工作非常顺利。

鳌拜一除,大权完全集中于康熙一人手中。

孝庄将所有的功劳都归在孙儿身上,在外人看来,铲除鳌拜这样的大事完全是少年有为的康熙一手策划完成的,

殊不知,如果没有孝庄在背后支持,毫无经验的康熙怎能做得如此举重若轻,如此果敢坚决?

康熙后来多次说道:“若没有太皇太后指导,断不会有今日成就。”

而在此次行动中,孝庄也欣慰地发现:孙儿在自己的培养下,已经能够担当大事了。

孝庄对康熙的支持很多,擒鳌拜是事件之一。

祖孙俩在生活上感情也很好,康熙非常孝顺孝庄,下回分享康熙和孝庄在生活中的日常相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庄太后的一生(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ly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