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皮书》的小想法。
其中难免有些压抑的时候,好在最后是愉快的。深夜十二点看完,久难平息,决定敲出想法。
还是孩子的时候,看到黑皮肤的小朋友会被人喊“非洲人”,我不明白皮肤黑有什么问题,可我也没有站出来,毕竟童年时期,能够获得同龄人的认可和接纳是那么急切渴望的一种需求。那时候我不是个足够勇敢的小孩。那时候概念里好像也并没有“歧视”这样的词汇,只隐约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妈妈交给我的教育是无论贵贱,应该一视同仁,我奉若至理。所以《绿皮书》给我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唐所经历的东西违背了我所受的教育,肤色竟然是人与人之间区分贵贱的一个标尺,且光明正大而理直气壮。多么荒唐的文明。跟用性别来判读作为独立个体的文化一样可笑,最让人绝望的是这样的狗屁文明在世界上并不是特例,而是一种普遍存在,就连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明也难逃这样另类的普遍规律。
歧视变成一种普遍规则,被歧视的人只能怨恨命运。唐是自我群体里的勇敢者,从小厌恶自己的肤色,厌恶自己的同胞,想要挣脱出来,变态的要求自己,单纯的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能扫除暴力,可就算进了白宫演出,暴力也依然如影随形,甚至变本加厉,扭曲的文化认知强大到不是任何个人能够挑战的,飞蛾扑火,徒劳无功,唐就是那一只飞蛾,抱着幻灭的决心,向死而生。令人钦佩的事物总是面目全非。
悲剧在托尼的出现开始改变走向,这个可爱的男人,大概是浇灭歧视的一滴雨水,火势仍旧旺,却少了些许骇人的猩红,是希望。 我在想,所谓文化、阶级、地位真的不重要,底层的托尼贫穷,没文化,没教养,陋习斑斑,一切能用武力解决的问题绝不讲道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坚定的保护着唐,哪怕要与社会区分上的自己的群体抗衡,他是个足够勇敢的小孩。讽刺的是“无知”成就了托尼,教育有时害人,没有礼教的毒害,托尼干净阳光,耀眼可爱。
再联想到我们的“男尊女卑”的优秀传统,也是礼教的功劳,我能够想到的例子很多,《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等等。封建礼教教会男性歧视女性,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女性也接受这个约定俗成的人设,连自己都跟男性一起歧视,又怎么指望这个低俗的社会风气会消失。好在,也有一部分女性站起来,像唐一样,也有一部分男性站出来,像托尼一样,还好。
归根结底,一种固化的观念想要改变,漫长而步履维艰,有了一个唐和托尼,就还会有更多的唐和托尼吧,最后,唐和托尼是整个社会的时候,革命事业便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