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水管渐渐冻住,一天最开始放出的水都是铁锈味。用水杯接了好几杯又倒掉,才敢开始洗漱。灌下一口,口腔里弥漫的锈味还是挥之不去,像残留的鲜血。可血是热的,这股锈味冷冰冰。打了点热水洗把脸,用保鲜袋裹两片面包就匆匆穿鞋出门。三步两步一步,最后点地的一步有些踉跄。
早晨有好几种姿态,飘着雨蒙着雾下着雪,就是永远不会放晴。好日子被挥霍,坏日子被虚度,上帝看不过眼,不愿施舍晴天。液体漂浮在空中,人穿过流质行走。
大早上的校道也看不清楚,要用手电筒打着光。漆黑中远方的光源是挺立在一片荒芜上的教学楼。并不伟岸,不是精神支柱也非神坛,而是海面上的灯塔,或者酒精灯上跳动的火焰。摇摇欲坠,马上幻灭的。高考啊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叹一口气,开始过桥。梦中快意杀贼戎马平生,醒来冻到笔都拿不动。
一直迟到,无缘看到鱼贯而入的情景。每次进去都是稀稀疏疏一点人。直走十米,左拐弯,上楼,左拐弯......闭着眼也最清楚的一段旅程。
教室的后窗总是灰蒙蒙的,往上面呵口气擦一擦,手指会沾得有点黑。极不情愿地开了窗,大风扑面而来。顶楼的位置,带点冲锋陷阵的意味,把严寒体验得透透,也把酷暑记得牢牢,比楼下的每一层都先尝到四季的滋味。天复一天年复一年,不管是甜蜜还是苦痛的循环,都变平淡。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拂晓的过程来得缓慢而轻盈,但毕竟是冬季,不会有“天光大亮,恶灵退散”这样的实感。只是觉得这座灯塔在海里终于站稳脚跟,不会和浮浮沉沉的夜幕一起淹没了。
“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从窗外收回目光,还是念完了这几句。
这里的景色实在算不上开阔迷人。冬天没有了葱茏的树木与馥郁的香气,只剩凋敝与破败。这还不算完,靠近窗外的一排下雨滴着水,没完没了。就像浪费着寒冷的年华没有尽头。
雪落下来的时候很迟。迟到大家快忘了有下雪这回事。感动和热情消耗殆尽的时候,它来了。搭在腿上的被子卷出褶的时候,它来了。日记本撕了几页发现也写不完,翻翻抽屉找不出茶包和速溶咖啡的时候,它来了。它纷纷扬扬把这方象牙塔填满,囚人于永无岛再埋下一层逃脱就有报应这样的结界。一两天里很快堆积起来,给地表刷上涂层。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里,把手电筒的亮光再调大一度。
永远有人17岁。念白仿佛流了一脸热泪,而一群17岁的应试教育的阶下囚却想赶快往前走,把时钟拨快拨快再拨快。惶恐地说没复习够的,又希望时间的脚步放慢放慢再放慢,就这样僵持着的天平的两端,当然,对时间本身不会有任何影响。
后来几年大家激情转发“借我笑颜灿烂如春天”“借我怦然心动如往昔”,在朋友圈啪啪打下一串文案配几张照片,退出微信却对着歌词默念道“什么狗屁的鲜活”。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老啦老啦,只能管梦里借哈。
当年皮肤滚烫,血液里像是奔腾着岩浆,随时会喷发出小火山的那种,现在不知道还没有干干的泥土。
白昼好短啊,短到可以忽略不计,倏忽间进入夜晚。建筑工地亮起明黄色的灯,与教学楼两相遥望。漫天的飞雪层层裹上来,围了个密不透风。再坚持下,马上做完试卷可以回家了。一页页数着自己没复习完的教材。“哗啦”有什么东西掉下来。弯腰捡起来拍拍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料背面,是重重写下的一句“湘北小镇的残山剩水不值得人半点留恋。”
尾声是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路灯下光影重叠明灭。
巨轮沉入大海,无声无息,从此以后灯塔的每次照明,都与这群曾经17岁的囚犯无关。像电影谢幕,又不太像。电影终场会亮起场内的灯,睡过头的大叔,妆哭花的小姑娘,牵着手踏下台阶的情侣,哄着孩子的温柔妈咪,浮世绘铺展开来。但这个故事,谢幕之后永远地暗了下去。观众在黑暗中来,又于黑暗中退场。穿过流质消失在校道尽头,不回头。
【正文end】
还是废话
我对着旧日时光狂捅刀说去你妈的,刀刀见血溅了自己一身,等它死了又抱着它的尸体吻着额头说我爱你啊。每个阶段如此,没有尽头。
或许有人记得吗,张爱玲在《花凋》里写,“硕大无朋的自身和这腐烂而美丽的世界,两个尸首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可我就算凭恨意也不能私有这世界,我永远不会是向前冲的那批人,不过是站在一边冷眼旁观的,什么都不会做,更不会去说。
现在只是把我想到的,很少的一点写下来。关于2014的冬天。
“我们的开始,是很长的电影,放映了三年,我票都还留着。“
201712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