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精选读书想法
尴尬的上帝•《自私的基因》赏析(一)

尴尬的上帝•《自私的基因》赏析(一)

作者: 慎壹 | 来源:发表于2019-04-26 13:04 被阅读90次
    尴尬的上帝•《自私的基因》赏析(一)

    《自私的基因》的作者克林顿·理查德·道金斯于1941年3月26日生于非洲肯尼亚奈洛比省内罗毕市。他的父亲克林顿·约翰·道金斯是英属尼亚萨兰的农业专家,二战时期效命于英王非洲步枪团驻扎在肯尼亚。1949年,8岁的道金斯随父母举家迁回英国。道金斯的父母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由此深深影响了年幼的道金斯。道金斯从小受“普通的圣公会式教养”,虽然9岁时就曾怀疑上帝的存在,但当时并没有接受无神论。而青年时期的道金斯发现演化论用来解释生命的复杂性更为合理,因此正式成为无神论者。

    道金斯在1954至1959年间就读于奥多中学,之后入读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并于1962年获得动物学学士学位,师从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著名动物行为学家尼可拉斯·庭伯根。此后数年,道金斯作为庭伯根的研究生,于1966年分别获得了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以及科学博士学位。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道金斯成为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分校的助理教授,1970年返回牛津大学任职讲师,并成为牛津大学新学院的资深研究员。6年后,道金斯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品《自私的基因》,并又后续出版多部科普书籍。1990年,道金斯获得牛津大学正式教授名誉,1995年成为牛津史上第一位“查尔斯·西蒙尼科普教授”直至2008年卸任。道金斯曾担任皇家学会法拉第奖、英国学院电视奖等奖项的评委,并出任英国科学协会主席。2004年,牛津贝利奥尔学院设定了“道金斯奖”用以表彰对用珍稀物种的生态和行为研究有重大贡献的人士。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第一本书《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迷因学说。他认为演化的驱动力不是个人、全人类或各个物种,而是“复制者”,所谓复制者既包括基因也包括迷因。基因是细胞内决定某一生物体的性状的遗传物质。

    道金斯认为基因是我们的原动力:自私并且只对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感兴趣。他宣称行为和生理机能可以由基因的永久性来解释。我们只是自己基因的传播媒介,是一套“生存机器”,而这些“机器”的价值体现于是否能够提高基因存活与繁衍的成功率。

    道金斯还解释说即使那些看起来利他(altruistic)的行为都符合这个“自私”的模式。道金斯说,基因就是要把自己存活的几率最大化。做得到的,就一代一代传下来;做不到的,跟宿主一起在进化中被淘汰。一个基因,哪怕对群体再有利,如果危害到了个体,也不会被保留下来。比方说,既然子女会有一半的基因和母亲的相同,如果一位母亲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她的孩子,那么她的基因就会继续存活下去。因此,她看来无私的行为实际只是基因(即“复制者”)利用生存机器确保自己的复制体更可能存活下去的一个策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尴尬的上帝•《自私的基因》赏析(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uf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