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句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但是设问句在科学传播作品中,这样的要求太低了,科学不是可以糊弄一下就行的,传播同样也要严谨。科学知识是有限而又无限的,有限是当下,无限是未来。那么我们提出任何一个科学知识在未来可能都会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在传播时要的就不是高高在上的普及科学知识了,说不一定读者中就有可能以后证明你所普及的知识是错的。
那么科学知识又不能因噎废食吧,所以科普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传播和交流,告诉读者现在科学知识的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对于现在的科学理论是不是准确需要大家一起去思考和互相交流。所以问题来了,如何把科学理论和知识以作者和读者一起思考和交流的方式展现出来呢?
道金斯告诉你他是怎么做的。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原始的复制基因分子成为‘有生命的’呢?那是无关紧要的。我可以告诉你‘达尔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而你可能会说‘不,牛顿才是最伟大的嘛’。我希望我们不要再争论下去了,应该看到,不管我们的争论结果如何,实质上的结论都是不受影响的。······不管我们把原始的复制基因称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它们的确是生命的祖先;它们是我们的缔造者。”
道金斯不想在原始复制基因是不是有生命的这一问题上讨论,主要是因为问题讨论的结果对他的自私的基因的论述都没有影响,无论是不是有生命的,这些原始的复制基因都是生命的祖先。
再者他也不知道原始复制基因到底有没有生命,如果读者中能够找到并证明复制基因是有生命的,并且能说服道金斯,道金斯会很乐意接受。道金斯的态度是,呵呵,反正我是思考过了,幸运之神没有照顾我,没让我找到答案,以后就看你们的了,这就是科学。
如果这一段话不能引起你的共鸣,那么让我们再听道金斯讲一个例子:
“我们需要更仔细地想想了。如果厚壳对蜗牛有益,为什么不是所有蜗牛都拥有厚壳呢?答案也许在于成本效益。蜗牛造壳花费巨大,它们需要从难得的食物中吸取钙和其他化学物质来完成这一过程。如果这些资源不用于制造蜗牛壳,则完全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比如制造更多的后代等。蜗牛之所以辛苦耗资建造厚壳,只为了让自己安全度日。虽然它可以延年益寿,却付出了繁衍后代与无法传递基因的风险代价,这些被淘汰的基因里就有制造厚壳的基因。也就是说,蜗牛壳是可厚可薄(后者原因显而易见)的。”
厚壳可以更好的保护蜗牛,但是为什么不是所有的蜗牛都有厚壳呢?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不仅让读者思考起来,这也是作者思考的一个过程,作者不是直接给出确定答案,而是大家一起解问题。
“答案或许在于成本效益”,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接下来介绍的是道金斯的思路逻辑。读者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道金斯就是从基因的自私性方面来说的,同时也用不太确定的语气把这一思考逻辑及结论与读者交流,“这也许有助于蜗牛长寿,但它对蜗牛的基因无甚好处”,平和的语气中没有一丝高高在上的意味,而是就像亲切地和读者交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