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偶尔发呆。常隔着玻璃,盯着窗外,漫无目的,寻寻觅觅。
窗外
窗外的楼挡住了视线,走进眼帘的是两栋家属楼。靠近我这一侧的是一栋早期的砖混结构的六层红楼。看山去有些破,或许在它们那个年代是了不起的存在,想要住上,也非等闲,至今还住有当年的风云人物;稍远的那栋,比红楼高出17层,外墙涂白,住着这个单位所有的职工。两栋楼刚好像一个“T”字,一红一白挡在我的眼前。
窗外
这两栋楼以前都有共同的婆婆。某种程度讲,前面的红楼应当是白楼的婆婆,在等级比较森严的当下,倘若按以前的传统做法,白楼里应该有不少红楼的人居住,然后空出的红楼让给白楼里的年轻人居住。
窗外
由是我想,穿过这两栋楼,放远望去,这两栋家属楼向北是他们的单位办公楼,也是“T”字型排列,上级的楼要比下级的楼高出许多。这无关单位人员多少,也无关单位业务量的多少,只符合人们潜意识的认知,似乎只有这样,才正常许多。
窗外
我试图透过窗户,透过楼里办公的人的脑袋看清里面的东西,究竟装着怎样的细胞,可以让他们一边在单位威风凛凛,一边在红楼里委曲求全。
窗外
想想也是,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活得轻松,当面对大肉涨价都让国人愤愤不平的时候,面对自己儿女需要结婚的住房,可不就使出浑身解数挺身而上,几乎掏尽了一辈子的积蓄,完成今生这一件大事。
窗外
我想着想着,陷入深深的矛盾中。我们这代人,怎么说都是幸运的。上学的时候,有生活补贴,从没听过上不起学的情况;毕业了,也不愁没有工作,国家包分配,走出校门直接就走进单位的大门;结婚时,提出申请,单位就会分配婚房。家里遇上头痛脑热过不去的坎,想到的也是单位,总能克服。
窗外
后来,九十年代末突然来了一场房改,我们不得不用20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劳动收入购买房屋,手一下子紧了起来,何况还要应付家庭突然出现灾难的储备。于是,有了辛苦一辈子的老人依然住在过去老旧的屋子,用省吃俭用购买的房屋只好让位给刚成家的儿女。因为,他们实在再没能力换房了。
窗外
我知道,这些生活在沙漠边的人,一辈子都在兢兢业业,用他们自嘲的话说:他们“人人都是六老汉,处处都是八步沙”。可就是这些“六老汉”一样的普通人,从走进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梦想那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面对价格一天高过一天的房子,也不知心中有着怎样的滋味。
窗外
有时我特别烦别人提钱,小时候一斤大肉0.5元,现在一斤30多元,这相当于我们帮扶贫困户脱贫标准的三天收入,谁能告诉我,一斤大肉究竟该多少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