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线。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要冲。直到今天,也是连接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兰新铁路、国道312线、G30高速都从这里穿山而过。
给我一顶帐篷,还你一路平安!——记天祝公安局乌鞘岭交通安全应急保畅检查站这里的雪山、蓝天、白云、草原、长城,在文人的眼里,就是一幅唯美的画卷,一切令人目酣神醉。
这里的国道、冰雪、陡坡、急弯,在交警的眼里,又似不受控制的野兽,整个冬季都令人提心吊胆。
给我一顶帐篷,还你一路平安!——记天祝公安局乌鞘岭交通安全应急保畅检查站2018年的冬季,在光秃秃的乌鞘岭山顶上,312线国道边突然多了一顶普通的蓝色帐篷,外面醒目的大字提示着这是天祝县公安局国道312线乌鞘岭应急保畅检查站。站里的12个小伙 ,在冰天雪地的国道上,吃住着,坚守着,履行保畅通降事故的责任,这究竟是怎样的意志,让他们这样执着呢?
引子
2018年11月3日,辽宁“辽AK4481”号重型半挂牵引车, 途经G75兰海高速七道梁长下坡路段时,因制动失灵造成车辆失控,与1辆重型仓栅式货车发生碰撞后,连续与13辆小型客车直接碰撞,所载货物甩出砸中车辆,并导致周围18辆小型客车相互碰撞。造成15人死亡、45人受伤、33辆机动车受损。
事故发生后,为吸取教训,举一反三,2018年11月9日,甘肃省公安厅决定在全省开展冬季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大战100天专项行动。
随后,天祝县公安局召开会议部署此次专项行动。会上决定在乌鞘岭顶上的312线国道边,设立交通安全应急保畅检查站。
帐篷检查站
乌鞘岭,藏语称为哈香聂阿,意译过来即“和尚岭”,山上光秃秃不长草,时常白茫茫一片。
检查站设在乌鞘岭顶上312线国道2301KM+100M公里处,海拔2880米。它的背面,是公路养护部门的应急抢险点,储存着不少抢险工具;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电视转播塔。塔的旁边,有一个藏族同胞的尼玛堆,孤零零的与塔彼此相望。除此之外,山上见不到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没有建筑,没有开垦的土地,偶尔的羊群和牛群也是路过,因为山顶连生命必须的水也没有。
2018年11月14日,从局里抽调的12名工作人员,在指定的时间来到了这里。负责人叫李骞文,是交警大队副大队长,30来岁,一米八高的大个,脸上有高原交警特有的古铜色黝黑,很是敦实。队员里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才21。
这天早上,雪还没化,整个山坡一片的白,凛冽的寒风像要撕破这冰封的世界,不停的狂吼。路边低矮的荆棘条上挂着冰棱,山上的野草也被冰霜凝固了。就连空气也变得狰狞、冷漠,下一刻心仿佛被石化,异常的冰冷。
走下车来,寒风更加肆无忌掸,气势汹汹地袭击着。吹在脸上,像是柳条在抽格外生疼;裹紧的衣领也架不住风使劲往里灌,冻的人瑟瑟发抖。随行的司机早已钻进了车里。从局里临时抽调的这些队员,还没来及配发御寒的黄棉大衣,冻的瑟瑟发抖的忙碌着。
公安局长和政委在指挥队员搭建帐篷。可能是第一次搭建,技术不是很熟,搭建的有些吃力。旁边的政委跑前跑后亲自示范指导,快了许多,10点稍过帐篷基本就搭好了。
这是电视里常见的蓝色民政救灾帐篷。里面12个平方,放了两张床、一个火炉就满了。
山上没有饮用水,需要到山下去拉。检查站附近没有人家,更没有餐厅,吃饭要到山下10余公里的地方。
一切都是那么的匆忙,那么的简陋,没有基本的办公设备,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一下子回到了最为原始的工作环境。却像是心里有准备似的,队员们脸上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失落和沮丧,相反,倒是一脸的坦然。有些因为头一次学会了搭帐篷,脸上还带些得意。或许在藏地的缘故,受到藏族同胞对待生活态度的影响,好像现在的工作条件,极其的自然,极其的应该,没有什么不妥。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保护生命、保障畅通的冲动与使命,这种藏在心中的信念或者是信仰,使他们在面对高原严寒困苦时,表现的极其超然,非常平静。
休息的间隙,和李队聊了起来。在谈到接下来的工作时,他异常的沉重:
“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冬季持续时间较长,每年的9月份就开始下雪,到第二年的五六月有时还有雪。冬季最高气温3℃度,最低气温-22℃度。每到冬季冰雪天气,这条路上经常发生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尤其是遇到恶劣的冰雪天气,G30高速往往会封闭道路,大量的车辆被分流到低速从这里通过,交通流瞬时增加,日均车流量能达到4000辆之多,非常容易造成长时间、大面积的交通拥堵。”
他回忆道:“2012年11月2日16时发生的交通拥堵,乌鞘岭两边的坡道上停的全是车,有10几公里长,我们的车也没法走,几十名交警步行在路上来回疏通,11月4日16时道路才开,堵了整整48小时,太恐怖了”。
在与他的言谈中,能感受到他内心非常自然的一种使命,一种为生命担忧的情怀。
我一个人踱到一边,在风中默默的注视着眼前,想到已是智能化的当下,我们的民警在高原上居然在帐篷办公,心里的确不是滋味。眼前的反差让我不由心生怀疑,这是穿越到七八十年代吗?可忙碌的身影,的确又是最真实的显现。想到100天里这里将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场所,不由心情异常沉重,酸酸的。
这时,内心里有了为他们做点什么的冲动,又觉帮不上忙。就拿出包里的相机,将眼前的一切,尽可能全都收录进镜头,在这里固执的与时间永远对峙。
今夜无法入眠
检查站的帐篷在雪天就这样扎起来了。当天的夜晚,外面的温度-18℃左右。起先帐篷里炉子烧的很旺,火苗往上直冒。有的人还有些遗憾的说有些土豆就好了,烤上肯定好吃。也许是新鲜,大家又说又笑,不觉得冷,反倒感觉很暖和。到了深夜,炉里的火封上,温度降了下来,有些冷;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又轰隆隆驶过,躺在床上感觉地动山摇;高原反应也跑来凑热闹,真的无法入睡。
谈到在帐篷里睡觉的体会时,李队说:“我是从武威来的,住在县城队上的宿舍,时常有轻微的高原反应。天祝县城海拔仅仅比武威高了470米,晚上就是睡不踏实,老是前额和双颞部跳痛,有时眩晕,有时心悸。睡一会就醒,睡一会就醒,一晚上加起来也睡不了几个小时,好长时间都调整不过来。我们交警大队上一任魏大队长工作了5年,临调走还是睡不好,常常吃安眠药,有时喝点酒才能睡的好一点;前几天我碰到从武威调来几个月的美女检察长,也说睡不着觉,每晚都要吃安眠药,吃了才能睡几个小时,非常的痛苦”。
“我也一样,晚上总睡不踏实。睡不着觉就看手机,手机到像是我媳妇,整晚的陪着我。你想, 检查站的海拔比县城又高了580米,就更睡不好了。晚上头疼的厉害,基本没睡,第二天起来走的快些,眩晕的就像是要跌倒”。
年纪最大的叫苏明远,51岁,是从石门派出所调过来的,之前是所里的教导员。说到在帐篷里睡觉体会时,他说:“我在天祝工作了三十年,公安啥工作都干过,啥苦都吃过,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平常睡觉很好。这是第一次干交警的活,第一次睡在乌鞘岭顶上的帐篷里。汽车声太大,一会一辆,一会一辆,轰隆隆的,像要地震,吵得根本睡不着。蜷在被子里,睡不着觉就辩听汽车声,猜到底是什么车,一直猜到了天亮”。
年龄最小的叫吴永星,21岁,他说:“我年纪比较小,一向睡觉都好,第一次在山顶的帐篷里睡,还有些小兴奋。前半夜还好,后半夜炉子压住不烧了,把我冻醒了”。
“李队还说我睡像太难看,腿子蜷在一起,像一团疙瘩堆在床上。看来他也没睡着”。
乌鞘岭上的党小组
从各部门临时抽调的人组成的临时检查站,从思想到行动无不带有“临时”的烙印,大多在心里想着混上100天就过去了。在这里怎么安心工作,怎么踏实坚守都留给了负责人,队员们谁也没想。
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思路和举措,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激发干劲、燃烧起保障道路畅通的热情,就成了他们急需解决的课题。
在会上,讨论接下来的工作时,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管理思路:以党建带队建,坚持党员示范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全力完成工作任务。
大家认识到,目前党员的组织关系不在一起,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很难正常发挥党组织的战队堡垒作用,不适应当前的工作。提议成立党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把松散的人心尽快凝聚一起,引领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队伍走向正轨,形成战斗力。
2018年11月16日,也就是检查站成立后的第三天,在公安局和交警大队同意下,成立了天祝公安局乌鞘岭交通安全应急保畅检查站党小组。
临时党小组的成立,无疑使这个检查站有了主心骨。6名党员,6名非党员,结成了对子,一对一的“传、帮、带”。
在划分执勤小组时,党小组将6名党员划分到不同的小组,3个执勤小组每组有2名党员,每个小组由党员民警负责。处处党员示范引领,让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旗帜,每一名交警成为一个标兵,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敢打硬仗的队伍。
不难看出,这种工作思路或工作安排,党员是其中的关键。如何提高党员素质,他们的做法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学、看、说。
一学就是认真学习,增强信心。组织党员和其他队员每天利用交接班抽出1小时,认真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学习省、市、县公安机关开展100天专项行动的文件精神,让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国道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圣神使命,增强完成疏堵保畅工作的信心。
二看就是观看手机,提升素质。利用人人自带的手机,把当前急需用到的知识,网上下载,闲暇时个人观看自学。党小组还指定学习篇目,在微信群推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加强自学,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三说就是开展讨论,加强团结。党小组对于指定观看的学习内容,学完还组织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工作中急需掌握的有些规定、技能,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认识,认真掌握。讨论中,也加深了彼此了解,增进了友谊。
怎样把这些人凝聚在一起,激发起干劲他们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从爱入手,从细处着眼,一点一滴的关心帮助同志,用温暖获取新的力量。
从公安局抽调的9人到岗后,没有配齐执勤棉衣和棉鞋,立即向公安局做了汇报,协调后勤部门很快问题解决了;帐篷搭起来后,为了让队员吃好饭,先后走访了6户牧民家庭,才确定了现在的这一家。吃饭地方解决了,可牧民家一般没有菜,为了吃上菜,他们不怕麻烦,承担起往牧民家采购送菜的任务。冰雪天气在下坡路执勤,有时非常危险,站位不准确或者稍不留意就会危及生命。而其中最先面对车辆指挥车辆的人是最危险的执勤岗位。每到执勤的时候,这个岗位总是党员争先,自觉领受,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想到许多人都是临时从公安局各部门抽调来的,执勤时自身保护意识还没有养成,每次执勤又专门抽出1人、配上红袖标担任安全员,车辆来时专门提醒队员注意自身安全。
这一点年龄最小的吴永星深有体会。他回忆到:2018年11月21日早,由于前一天在路上疏通车辆,夜里回来发烧,头有些疼,起床感觉沉闷闷的,自己也没当一回事。了解情况后,李队非常关心,赶紧送去医院处理。还再三叮嘱,高原不像其它地方,身体稍有不适就要赶紧治疗,绝不能拖延,不然有大麻烦。
队员中,75%都是辅警,他们一直是队伍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就解决了队伍问题。在一带一传帮带中,他们重点从培养先进典型入手,通过树立先进带动一般,提高辅警的综合素质。辅警徐世斌,28岁,是由第二组党员张学鹏带的。年纪相仿的缘故,两人很是聊得来。通过了解,得知他是一位积极上进的青年,工作热情很高,非常能吃苦,有非常强烈的入党愿望。党小组了解这个情况后,鼓励他要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变化。后来,他遇到不会的虚心求教,执勤时热心帮助他人,和同志们也能打成一片。根据他的表现和要求,党小组确定他为入党培养对象。辅警朱光焱,24岁,和李队一组,在和他接触中,发现他平时很爱学习,爱动脑子,热心帮助他人。便有意让他学习党章等知识,帮助他了解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坚定他跟党走的决心,树立了成为一名光荣共产党员的志向。
在乌鞘岭帐篷里工作,应该说已经抛开了人类原本生存的意义,说到底是一种使命使然,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信仰。这种使命,必然在这支队伍中发出光辉。这种光辉,也必然出自让人从内心就非常尊敬的带头人身上。这其实就是这支队伍的灵魂防线和精神长城。我不知道李队是否具有这种精神,但我听到了这样一件发生在李队身上的事:
他的家在距工作地点100公里外的凉州城里,妻子在派出所工作,最近在搞“一标三实”基础信息入户采集工作,经常加班。小孩刚一岁,还没有断奶,由奶奶照顾。闲下来的时间他总是想念妻子和孩子,时不时发个视频看看,这是一天中他最幸福的时刻。
已经一月没回家的他,本想忙过一阵就回家看看,却又接到在乌鞘岭负责检查站的命令,回家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想到这次是百日行动,不出意外的话,还得再等3个月才能见到孩子,心里总觉不是滋味。
2018年11月17日周六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11时29分,正在路上执勤的李队接到了妻子的电话:
“老公,我和孩子想你了”;
“我也是”;
“那你回来看我们呀”;
“百日行动回不去呀!还得再待三个月”,明显的声音有些哽咽,是那种内疚的低沉,脸上也透出一种无奈;
“哪怎么办?”
“……”直接无语,停了一会,电话里传来声音,
“那我和孩子去看你行吗?”;
“真的?”;
“你往后面这辆车里看”;
后面的车里妻子在招手。
原来,见不到丈夫的妻子,带着孩子专门来看他了。
到了车前,妻子和孩子已经下了车,他很自然的弯下腰伸开双臂,拍着手,嘴里喊着,“宝宝,来,爸爸抱”。
接下来的一幕让人大跌眼镜,宝宝并没有如他想象的跌跌撞撞跑向自己,而是惊慌失措的向后窜到妻子怀里,回过头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叫自己宝宝的人,心想:这个满面黝黑的男人,谁呀?。
此时的妻子,脸上结着愁怨,眼眸含着委屈,静静的注视着。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就那样在风中站着,没有言语。
只是抱紧了孩子,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一样,显得格外的漫长。
此刻的丈夫,一米八高的大个,咧着干裂的嘴唇,像是犯了错的小孩,不知怎么办好。原本送来的惊喜,顷刻化为一缕细烟,不知跑到了哪里。心里翻江倒海似的,非常的无措。
可分明从双方的眼里又能看出满满的爱,生活的无奈此刻在无语中,用脸上的表情表现的尤其深刻……
和李队熟了之后,还专门去求证。他说:我们一般好几个星期回一趟家,每次回去,也很少和朋友见面,总想多在家待待,抢着干家务活,想用这些弥补内心的愧疚,却也补了什么。说着说着,不经意间触动了他心底最敏感的部分,只见别过脸去,瞅向远方,眼框里,分明噙着泪。
我悄悄的离开了,让他释放吧!
不打无把握之仗
紧张中成立的检查站,人们匆忙中走上了执勤岗位,所管辖道路的基本情况大家只是了解大概,具体的道路细节特别是背阴处非常容易积雪结冰的路段还不清楚,急弯陡坡等具体数据还没来及采集,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基本空白。没有扎实的基础工作,在突然的冰雪等恶劣天气到来后,执勤工作很难从容应对,有时盲目的引导、劝返车辆反而会造成新的拥堵。在开会讨论时,大家对下一步的基础工作都谈了自己的意见,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工作思路:统一思想、分组勤务、协作配合、调查摸底。
——统一思想
乌鞘岭的冬季,冰雪道路上每年都有大大小小不少的交通事故,也时常发生交通拥堵,大家早已习以为常,见惯不惯了。每年都在整治,每年该来的还来。这样的麻木思想,这样的为难情绪已经浸润在队员脑海中相当一段时间了。
必须要让大家认识到,特殊时期在乌鞘岭设置检查站的特殊举措,不是盲目的冲动,是对多年整治措施的一次升级,也是多年执勤方式改革的新的尝试。为了提高认识,每天在交接班时抽出1个小时,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反复讨论,拿出多年冰雪路上执勤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仔细分析,寻找应对办法。通过学习讨论,总结乌鞘岭冬季雪天道路特点,增强了大家完成任务的信心。
在讨论中,客观分析执勤中存在的诸多有利或不利因素,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对接下来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做好了思想准备。一致认为,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这里坚守,苦点累点哪怕住在帐篷里,也是非常值得的。
——调查摸底
在检查站帐篷里,挂着一块乌鞘岭国道地形图,李队告诉我,这是我们调查摸底的缩影。乌鞘岭国道特点过去知道个大概,具体的情况这次才摸清了。
为了了解乌鞘岭历年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特点,他们几乎查遍了大队的所有资料,走访了许多老交警,对历史上应对冰雪天气的办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下一步应急保畅工作找到了新的思路。
为了彻底弄清国道基本数据,他们和公路部门一起对每一段路重新进行了测绘,尤其对坡度、弯度、容易积雪路段都进行了重点摸底,对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仔细做了记录,这为冰雪天气应急预案启动后的处置工作,提供了最为详实的第一手基础数据。特别是国道312线2303KM-------2306KM在背阴出,每天日照时间仅为2----3个小时,往往结冰刚化随即又冻住,车辆过往非常危险。在排查中,与公路部门协商了同步治理的措施。
为了掌握乌鞘岭天气变化情况,他们专门走访了气象部门,仔细了解了冬季气象变化和下雪特点,和气象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做到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置。
下雪天的应急处置,涉及许多单位,需要多方协作配合,才能适应工作需要。他们利用和公路部门驻地近的优势,经常研究如何密切配合的问题,现在雪天已经开始同步清障、融雪、执勤等许多工作了。
——分组勤务
管辖22公里的道路,12名工作人员,如果在其它路段,已经是非常奢侈的警力配置了。但在这里,一段14公里、4.3%的长坡;一段8公里、3.1%的长坡。两段又多是急弯、临崖、盘山路,雪天要实现24小时的管控其实很难。三个臭皮匠能顶诸葛亮,他们集合了大家的智慧,做出了分组勤务的科学安排:
12人分为3组,每一小组由一名正式民警负责。每天正常有2个组工作,1个组休息。遇到恶劣天气启动恶劣天气预案时,3个组同时上路。正常工作的2个组,又分为正班和副班,以应对有些突发情况。3个小组有明确分工,谁负责分流车辆,谁负责劝返车辆,谁负责协调各方,都有具体的任务,既合理分工又互相配合,实行分工不分家的工作机制。对于突然出现的道路变化、车流变化、天气变化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变化及时调整,确保了任务的完成。
——协作配合
地处少数民族的乌鞘岭,在和少数民族打交道中,掌握民族政策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掌握好了,对完成工作任务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否则,不但不能很好完成任务,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为此,他们主动向安远镇党委政府汇报情况,了解民族政策,还和安远镇党委政府领导一起商量,研究如何在应急状况出现的时候,得到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联系通畅了,镇党委政府关心也多了,送来了暖炕等生活用具。检查站还利用在牧民家吃饭的机会,与藏族村委建立了密切联系,共同探索了应急情况出现时,如何启动藏民救援的途径,为特殊情况的救援储存了人力资源。
冰雪天气道路执勤保畅和救援,是一项多方配合联动的工作,哪一方配合不到,都会对顺利完成任务产生影响。为此,他们一一走访,当面敲定许多配合细节,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完善了冰雪道路应急救援预案。例如,和公路抢险养护部门不但每周有工作对接,及时进行研判,还每天有电话联系,及时共享有关信息,反馈出现的新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工作。
初战告捷
11月20日傍晚,乌鞘岭仍是白茫茫一片,除了断续汽车的声音,很静。西边太阳洒下的阴影慢慢从雪山走过,给单调的白色注入了些许的暖色,显得活跃了许多。太阳刚落山, 天上就飘起了雪,漫天飞舞。雪花很大,鹅毛般轻轻飘下,不一会,给原本白色的山厚厚的盖了一层,像是定制的白色毛毯,一点不剩的裹住了。
检查站蓝色帐篷早已变成了白色,外面的警灯还在闪烁,提醒着它的存在;高音喇叭还在重复着前方路况信息;路上的车辆小心了许多,有些吃力的慢慢行驶。
帐篷里值班的人,刚好是李队负责的第一组。隔着帐篷他正在紧张的望向窗外,嘴上嘀咕着:真大呀,看来一时停不了。按照以往的经验,不出一个小时,面前的这条咽喉要道,就会因车辆碾压路面结冰,大型车辆走在上面势必打滑,自己上不去不说,还有可能因侧滑阻塞道路,造成整条道路拥堵。
这时,李队让人通知了备勤的第二组,与第一组一起召开了简短的会,按照雨雪天气应急预案,做出了安排部署:马上通知已经下班走在回家路上的三组,立刻返回,负责协调公路管理部门,在天河湾反向弯路等重点路段撒盐,进行道路融雪;二组负责对驶往乌鞘岭方向西去的车辆,进行劝返,向司机朋友们告知前方路况信息,指挥车辆有序掉头,返回安全地带等候道路融冰后再走;一组将车引导至开阔地带,帮助驾驶员加挂防滑链,没有防滑链的车辆强行滞留,停在指定地方。
指令从帐篷发出,一时之间白色的道路上十几个黄色身影跑动了起来,远远看去,像是一个个小黄人,穿梭在路上。步行的缘故,有些慢,在黄色的大衣包裹下,臃肿的挪走,没有了往日的精干。夜空的喇叭声格外响亮,提醒着过往的车辆。
到了晚上10时40分左右,往东去的车辆突然没有了,职业敏感告诉李队这面可能出了问题。于是,他又带着一组向西查看,大约走了35分钟,发现路上一辆河南籍的大车爆了胎,堵住了公路,驾驶员正紧张的手足无措。看到交警,这位驾驶员松了一口气,说:下坡的车辆歪歪扭扭的控制不好, 随时都有危险,路上很滑,我不敢在路上换胎。
执勤组留下2人帮助驾驶员换轮胎,1人在前面指挥车辆,大约用了20分钟,换好了轮胎,道路又通了。
在路上带领二组执行车辆劝返任务的苏教,引导车辆中一脚踩空,仰身倒在了路沟,帽子飞到了一边,头上裹了厚厚一层雪,擦破皮的手也在渗血。起来后腿有点瘸,一拐一拐的站不稳,稍适应了一下,打了打身上的雪,手也没处理,重新戴上手套,又去指挥车辆了。见到这个情形,几个司机都看不下去,忍不住劝道:这位民警,快去休息吧!别再弄感染。他就是不肯,依然引导车辆返回安全地带。
在坡底分流车辆的几个人,一边将车辆指挥到指定地点,一边给司机发放冰雪路况提示卡。为了表示尊重,他们脱下了手套,一一将卡片双手递上。时间长了,手冻得通红,指头已经不听使唤,变得有些僵硬。
凌晨一点,路上几乎没有通行的车辆,所有的车辆都有序被执勤人员引导到安全地带,没有发生交通事故,没有交通拥堵,这时大家才松了口气,你望着我,我指着你,都在嘲笑着对方。原来发现棉帽底下的边缘上,留下的汗水冻成了一条一条的冰柱,直直的挂着。
第二天听到他们初战告捷的消息后,我表示了祝贺。可想到雪天因为没有四驱执勤车辆他们不得不用用自己的双脚,在道路上奔波指挥车辆,为他们的执法条件表示了担忧!唉,不知他们何时才能有属于他们的四驱工作车呢?
心中的群雕
又一次来到检查站是在2018年11月27日下午3点左右,帐篷里李队正在接听榆中的电话,是说失踪女孩之类的话,有些好奇,问了问,了解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天中午12时20分,执勤民警听到过路司机说,有一个人在山顶好像快冻僵了,挺可怜的。接到报告后,李队派人赶紧到出事地点,发现有一女子蜷缩在路边,衣服很破,冻得脸色发青,浑身在发抖。简单的问询也没问出啥,随即带回检查站。在检查站火炉旁暖和了一阵,吃了民警的方便面后,还是没问出有用的信息。看样子这个人精神有些问题,一脸的木讷,嘴里嘟嘟的不知说些啥。从她的口袋里翻出了一张纸条,知道她叫刘淑华,家住榆中。用纸条上的电话号码联系,才知道这个女子患有痴呆症,经常离家出走,这次离家出走时间最长,有20几天,家里人一直在找,也不知怎样到了这里。大概晚上7点多,接到电话的家里人感到了检查站,表示了感谢后带上女子走了。
其实这样的事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很多很多,已经司空见惯了。我常常在头脑中有这样的画面:高高的雪山,飘飞的大雪,弯弯的道路上移动的小黄人,这不就是高原上的一座群雕吗?这不就是用热血男儿的身体,用光荣的使命铸就的群雕吗?。
也许是责任,也许是感动,这座群雕聚焦了许多人的目光:
武威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张延保来了;
武威市副市长、市交委会主任、公安局长李进强来了;
天祝县委书记李鹏来了;
天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来了。天祝县委、县政府和安远镇委、镇政府许多领导来了;
省交警总队和市交警支队领导来了;
市公安局百日行动蹲点督导组直接安营扎寨蹲点了;
这或许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