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预计阅读时间[根据读者兴趣]
一篇打着自然科学的名号 聊人类文明发展/ML/AI的文章Highlights
-
从生命最初的出现,发展到如今尚未有匹敌的文明高度,我们已经走过了40亿年。纵观这40亿年历史,笔者(自以为是地)抓取了五个重要的节点,希望可以总结我们发展的历程,若能对未来的路有丝毫启发,那纯粹是笔者yy
-
这五个节点(阶段)是:
- 神经细胞的分化 - 知识出现的基础
- 记忆的出现 - 知识形成,知识在个体内积累
- 哺乳时代的到来 - 知识在社群中积累
- 文字的发明 - 盈余知识大量积累和传播
- 数字化和互联网的爆发 - 知识传播进入零边际成本时代
-
本文使用的“知识”这个词,包含了通过经验或联想所获得的认知、理解、反应等
- 例如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中的训练集(training set),就属于“知识”
-
下面进入正文
Phase I「 6亿年前的神经细胞 」
-
45亿年前地球形成,先花了5亿年诞生了生命,但衍生出神经细胞却花了34多亿年(6亿年前神经细胞出现)
-
换一个说法,在生命40亿年的发展中,85%的时间用来形成神经细胞,而进化到今天让我们拥有如此复杂的思想/意识仅用了15%的时间
-
尽管那时候的神经细胞功能很白板(想象一下水母,那个95%是水的家伙1),但神经细胞的形成是极其关键的一步,从此,生命具有了作出复杂反应的可能,是知识出现的基础
- 顺带提一句反应:如生石灰CaO加水会放热并生成熟石灰Ca(OH)2,这也是一种(化学)反应;神经细胞出现前,单细胞生物对外界也有“反应”,确切的说是应激性;神经细胞分化后的反应所包含的复杂的信息传递,比前两种“反应”高级太多
Phase II「 记忆:突触和海马 」
-
对外界产生反应仅处于神经细胞发展的“水母阶段”,类似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中有了一个方程,一个 x -> y 的过程(给定一个输入x,返回一个产出y)
- 举个🌰 :大家熟悉的贝壳,碰一下贝肉,壳就会关闭;但它不能通过找规律学习出你是在逗它玩儿还是想攻击它
-
因此,下一步(也就是第二个阶段)的关键是拥有记忆的能力:有了记忆才可以留存住经验,从而找出规律,改进判断
-
那么,记忆究竟是什么?记忆从哪里来?
-
这个问题可以很哲学,笔者尽量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 人们常说“脑细胞死一个少一个”,这话是有一定科学性的:19世纪末期,科学家发现神经细胞数量在人体成熟之后不会再增加,意识到记忆的形成不可能来自新的神经细胞
- 20世纪初,一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 (William Scoville,宾大医学院毕业)通过从脑中抽取海马组织(对,就是那个负责方向感和空间定位的区域)等为患者治疗癫痫,结果癫痫症状被有效控制,但患者也失去了形成新的陈述性长时记忆的能力。自此,我们认识到记忆和大脑的海马区密切相关
- 顺带再提一句,这位患者Henry Gustav Molaison也及其有名,在医学界简称H.M.,2008年去世;他的大脑跟爱因斯坦的大脑有类似的研究地位,被切片制成样本,用作研究;现保存于UC San Diego大学
- 现代更明确一些的结论是,记忆来自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突触间联系的加强和新的突触,产生了记忆(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
- 2016年的Brain Prize就是颁给了神经元之间的长期增强作用(或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2对于记忆的解释
-
理论上所有的脊椎动物中都存在海马(鸟和鱼之类的都有了方向感/空间认知),从神经细胞的出现到进化出海马(这一步骤本身也很长,这里以脊椎动物约5亿年前出现来预估),这一步花了1亿年,~16.67%(复习:神经细胞从出现到现在约6亿年)
-
记忆是第二个里程碑,有了记忆,我们才可以积累知识
-
从此,我们可以在个体的一生当中积累经验,成为更牛逼的自己3
-
笔者认为,现在大部分机器学习的概念,其基本原理和基础应用与“非哺乳类脊椎动物”所会的是相通的
Phase III「 哺乳动物1.5亿年的韬光养晦 」
-
最早的哺乳动物约2亿年前出现,那时陆地上的主宰还是爬行动物(如恐龙)。直至约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哺乳动物在短短一千多万年内迅速扩张,完成了逆袭,这也是本章标题的来源4(忍了爬行动物约1.5亿年)
-
哺乳动物逆袭的因素是多方面,这里讨论与文明最有关的,也是把哺乳动物的进化当作第三个里程碑的原因:哺乳(这不废话)。看似很废话,笔者展开来讲
- 上一阶段的爬行动物是生蛋的,我们哺乳动物与之最大的不同(暂不讨论鸟类),就是哺乳二字。简单地说,就是抚养,以提高后代存活率
- 更重要的是,上一阶段的知识虽然在个体种积累,但随着个体的生老病死就消失了;是哺乳促成了知识的隔代传递5
-
特别欣赏这一句对爬行动物的描述:"(reptile's) mental life, such as it is, begins and ends with its own experiences"(H. G. Wells),意思就是爬行动物的经验仅在个体中累计(参照Phase II);而哺乳动物则通过抚养,将自己所知传授给后代,让知识跨过了生死的坎,形成了隔代积累 (所谓的“世仇”或许也由此出现了)
-
举🌰 :海龟就是典型的爬行动物,在沿海沙滩上挖个巢生个蛋就回海里了,小海龟完全靠自己出壳然后爬到海水中生活,它的父母看过再多的风景,有再丰富的经历,也跟它没关系
-
同哺乳应运而生的,还有更强的家庭以至于社群的概念,积累和社群是人类站上生物圈顶端的理论基础(出现了合作、分工等大幅提高生存能力的机制)
-
所以,笔者把进化成哺乳动物作为第三个重要节点
-
严格来说,当前的大部分人工智能似乎还没有这个概念(首先它不能自主哺育下一代,人类现今并没有直面人造种族/人造文明的准备);但存在两种另类的哺乳:
- 我们人工地将上一代智能的所知传给下一代智能
- 我们把人类和人工智能当作一体,未来我们定制属于自己的AI后代,也算是另类的隔代积累(想一想Elon Musk 3月底的大新闻Neuralink,笔者还未详细了解,不聊)
Phase IV「 文字是无与伦比的发明 」
-
我们将历史快进,中间跳过很多重要的节点6,直接到文字7这一站
-
经过之前的两个阶段,我们已经具备了个体积累和隔代积累的能力,文字是横跨知识积累和知识传播之间的产物,也是人类标志之一:
- 从此,知识以另一种形式沉淀了下来,人类所拥有/积累的知识总量开始高速增长;
- 定义:盈余知识=除基础生存之外的知识
- 在此之前,
人类盈余知识总量 = 世界总人口 x 平均人类记忆的知识量 x (1-基础生存知识%) - 不科学地说,生物/文明进化过程就是平均人类的 <u>基础生存知识%</u> 不断降低的过程,而文字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
- 从此,知识传播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8大大较低,开始不依赖于人力
- 人生命/精力有限,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有可见的传播上限
- 文字变相延展了人的生命/精力(石碑刻在那边能存几千年),又极大降低了边际成本(石碑放在那边给人看就行),传播上限这个概念可以退休了
Phase IV - 补充 Supplement「 图书馆和印刷术是翘起文字影响力的支点 」
-
这里不把它们单独拎出来算作一个阶段,而算作对文字的补充
-
虽然它们对于知识的传播有着极大的作用,但用现在的话说,它们更像是模式创新
-
图书馆提一个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Library of Alexandria),是托勒密时期的产物,那个城市就叫做Alexandria;它不仅是当时最大的图书馆,更是一个学府,这是人类发现“冲科技”很重要的一个标志
-
印刷术提一个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这在中国被发明也不是偶然,毕竟汉字相比之下十分复杂,而且方块字也正好方便活字印刷
Phase V「 数字化和互联网(Digitalization and Internet)时代的边际成本为零 」
-
这两者的搭配只能说是妙不可言
-
文字仅仅是大大降边际成本,数字化和互联网则是带人类进入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为0的时代
-
相比于上一个时代,知识的传播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你不用跑到伦敦看罗赛塔石碑)和物理的限制(脱胎换骨,去除了物质的排它性9)
-
读者都无比熟悉这一步是如何让知识传播进入新的高度,不再赘述
所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究竟在说什么
-
如前文提到,<u>除基础生存之外的知识(盈余知识)</u>是我们的文明走到今天的关键
-
笔者大体把生命的40亿年历史分成五个阶段,并对应了笔者眼中文明发展的三大步(骤):
- 知识的出现(Phase I, Phase II),知识的积累(Phase II, Phase III, Phase IV),知识的传播(Phase IV, Phase V)
-
笔者(不专业地)作图时,由于金融出身,将坐标设为log,发现更靠谱,自认为也更符合文明发展的规律
-
黄色部分为本文重点,五个阶段;蓝色部分为未提及但笔者也认为很重要的节点
-
越往后的阶段所需的时间越短,这是一个加速过程
-
今天的我们,已经站在了第三大步骤知识传播的末尾,第四步(或许是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我们走来
-
关于人工智能:笔者想说,人类对于自身神经系统/意识/智慧等领域的理解还很浅,目前的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是商业公司从自身优势出发(GOOG, FB, BIDU, etc.),如拥有大量数据,引导了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当然,人工神经网络很厉害,笔者很看好)。需要承认,人工智能已经带来可见的可观的进步,但这是不是人工智能完整的打开方式?换句话说,在生物学层面还没有完全理解的时候,我们能有真正的完全的人工智能么。修行尚浅,不敢妄述
文章原创,转载请联系/通知作者,谢谢
Footnote
- 最早的神经细胞出现于栉水母(也是最古老的多细胞动物,有一些比它更简单的生物虽有一定成的细胞分化,但并没有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水母其实很不一样,它们的神经系统可以说是独立各自进化出的(其他动物的神经系统都是由原始水母的神经系统进化出来,但我们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基因在栉水母中并不存在)。更详细的说明可参见Nature文章The ctenophor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neural systems
- 2016年的Brain Prize就是基于长期增强作用机理(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对于记忆的解释;LTP是1966年在兔海马体中发现的
- 有的理论说,爬行动物不能学习: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直到哺乳动物海马的构造才稳定下来;我认为爬行动物是有了记忆的基础,只是不会/不常运用,或者运用效率极低以至于很难观察
- 由于具体时间也难以界定,本章标题笼统地取了1.5亿年作为哺乳动物从出现到陆地霸主的时间
- 生物学上看,哺乳动物大脑发达程度吊打其它种类,拥有更强的整合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灵长类动物前额叶区域的明显扩大,尤其是猿
- 跳过的节点中有些很有意思的,如火的使用:烹煮过的食物让人类能够更好地汲取营养,使得人类的消化道变短,省下大量用以维持消化道工作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供大脑使用
- 文字和语言是分不开的,出于讨论机制(mechanism)的考虑,文字更容易阐述
- 在这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再多传授一个人所花的成本
- 某一时刻某一空间的唯一性,举例1. 你无法在同一个角度和另一人同时看同一本书;2. 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每天能实际看的人数有上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