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18 日更17/30
昨天学习中第一次听说 沟通的“55387定律”。
这是由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 艾伯特•梅拉比安 于1971提出的。
“55387定律”,将影响沟通的因素拆分为三大部分,比重分别是55%,38%和7%。
55%,来自于我们的肢体语言,仪表和态度(冷漠,傲慢,微笑,和蔼等)这些外在的特征,人往那一站,不用说话,就有55%的概率会影响沟通的质量。
38%,来自于我们的语气语调等因素,语气语调不同,代表的是不一样的意思。比如不耐烦的语气,哪怕隔着屏幕,对方也立刻能感受到。
7%,来自于沟通的内容。
只有把55%+38%做好,对方才会关注我们说话的内容。
如果我们沟通时态度不端,语气不善,对方会自动屏蔽我们,开启自我防御机制,进入对抗模式。
“55387定律”适用于成人间的人际沟通,也适用于与孩子的亲子沟通。
如何将“55387定律”应用到亲子沟通中?
1、沟通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比如,带着情绪沟通是很不明智的,情绪不佳时,语气语调自然不会好,面部表情也一定是“生人勿进”的。这个时候进行沟通,孩子会产生恐惧感,一恐惧自我防御机制便开启,进入对抗状态。所以,在沟通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如果情绪上头无法控制,可以先逃离现场一会。
比如,我昨天跟桐妈说,要多对桐笑。桐妈是个不苟言笑的人,我作为一个大人有时都分不清她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桐当然更加分不清。如果表情严肃地跟孩子沟通,哪怕我们知道自己的状态很好,孩子也很难感受到,她甚至会误以为我们在生气。
2、沟通中,学做“双核对话人”
双核对话人,是指在沟通中不仅要关注谈话的内容,还要关注全场的氛围和情绪。
一旦孩子情绪不佳,就要暂停沟通,不要试图去说服她,也不要跟她比谁更大声,这时候要启动倾听和共情的方法,先解决情绪,再继续。
如果是我们情绪不佳,也要立刻觉知到,并暂停,自己重新调整。
只有让对话人都保持在正常和轻松的状态中,感觉安全,那7%对话的内容,才会有效果。
3、沟通后,再次确认沟通内容
日本人在布置工作时,要来回沟通5遍,以确保对方真的理解了布置者的意图。这样做大大降低了重做的成本。
与孩子沟通中会发现,孩子经常会满口答应:知道了,好......
事实上,他真的理解我们的意图了吗?未必。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跟孩子沟通完,她似乎都知道,但她下次还会再犯的原因。
当然,孩子能否做好一件事,不仅仅与沟通有关,还与他的生理和大脑发育程度有关,试图一次沟通就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但是,为了防止一切回到原点,在每次沟通之后,要试着让孩子重复一遍达成的约定,问他要怎样做才能遵守约定。这样的巩固环节很必要。
3个环节,缺一不可。
如何用“55387定律”来提升人际沟通的质量?
在成人的世界里,无效沟通也比比皆是。我们应该如何做?
1、做好55%+38%,为7%的沟通内容做铺垫
55%+38%,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控的部分,为了让沟通有质量,我们先要做好这93%的准备,比如外表要整洁大方,态度谦逊温和,语气让人觉得舒服,面带微笑,等。
我们不能对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对方是个高能的人,只关注内容不在意外在的东西,那当然很好,但我们要明白,大部分人还是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且不自知的,所以,尽全力做好自己能把控的部分,才是明智的选择。
2、修炼自己,更多地关注沟通内容
我们无法要求他人只在意内容,但可以要求自己。
学了这个定律后,我们意识到,在谈话中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被很多外在的因素带偏,导致对内容的忽视,那我们就可以刻意修炼心性,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
曾经我的一位领导,急性子,直爽,一有事就火急火燎,让下属很不舒服。她开玩笑说:我比较急躁,你们不要介意,关注我说的内容就好。听到这话,我嗤之以鼻,心想:那是不可能的,看你样子就不爽。
时隔多年,在不断学习中,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关注他人说话的内容,不要被其外在表现带偏,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认为不可能,那是因为自己修为不够。
简而言之,为了使沟通更有质量,我们先做好自己可以把控的部分,同时学会更多地关注内容。
从脑的角度来说,大脑边缘系统(处理情绪)接收的信息,可以直接越过大脑皮层(理性和调控)作用于我们的身体,所以人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或者莫名其妙情绪就上了头。
因此,一个成熟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时刻保持觉知,能意识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文/我若盛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