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是他与父母相处中形成的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家庭关系当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与孩子建立的关系模式,将决定着一个人长大后与他人交往的关系模式。
简单理解就是:小时候被爱包围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将充满爱,更会爱自己和爱他人;而小时候缺爱的孩子,可能一生都缺爱,不知道怎么爱自己,更不知道怎么爱他人。
比如,在很多父母的价值观当中,更关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听话、学习成绩是不是能得高分、以后能不能考上更好的学校、毕业后能不能拿到高薪……
于是,在学习中父母奉行的准则是“一切从娃娃”抓起,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听父母的话按父母的做的人生规划向前走就行了,其他之外的东西,都不重要。
这样的认知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父母对于孩子永远处在不满意的状态,孩子成绩不好、有点逆反,家长不满意;孩子成绩好,但离父母的要求还不够或是孩子达到了父母期盼的要求,但父母觉得还可以更好,所以父母还是难以满意。
对孩子不满的情况下,带来的就是父母的指责或是更多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多的控制,仿佛孩子就是父母的一个工具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一切只要按照父母的指示去做就好。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不满、被控制等,哪怕父母一直说着“我们是爱你的,一切是为了你好”,但孩子自己真实的感觉中,却感受不到父母爱。
孩子在长大后,便会复制同样的关系模式对外投射,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么就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觉得别人会认为自己不够好;要么就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对他人像父母小时候对自己一样,只会指责或控制,无法用更健康的关系模式与他人相处。
而在健康的家庭关系中长大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鼓励”。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不会指责、批评或是冷嘲热讽,而是会陪位孩子一起面对挫折,鼓励孩子并坚定地告诉孩子他一定能做好。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能坚定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给予孩子肯定、支持和鼓励,用实际的言行,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爱。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长大的孩子,在他的自我评价中,一定是自信的,相信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应对,就像小的时候相信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获得父母的爱一样。
一个人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是自信还是自卑,是软弱还是勇敢,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内化后,形成的外显结果。
换个说法来说,一个自卑或软弱的人,哪怕知识学得好,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想必很难很好去解决,也就很难让自己在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变成一个很优秀的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做什么都可能“事倍功半”。
而一个自信而勇敢的人,哪怕知识学得一般,学习成绩不算优异,但在生活中却能有良好地心态去处理好人际关系和遇到的问题,有更大的可能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甚至让自己做的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好的父母,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处理好跟孩子的关系,让孩子能内化充满爱的、健康的关系模式,为孩子将来的一生奠下益于一生的坚实基础,这远比只教孩子学知识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