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笔记
刍议《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刍议《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作者: 凫水 | 来源:发表于2017-10-27 22:04 被阅读49次

刚刚读完了《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一书,我打算学着写篇书评,谈谈对该书及其作者的一孔之见。这个念头一出来,我不由得大吃一惊。扪心自问,我是心理学的门外汉,虽然机缘巧合曾经接触过心理学,但是平心而论现在的我看心理学书,肯定还是狗看星星不知稀稠。

如果没有记错,读师范本科时,我学过《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课程。大学阶段,曾有幸在银川聆听了北京某著名高校心理学教授的心理学讲座——时过境迁,我实在记不起当时教授讲的是啥内容,依稀的还记得,教授在讲座行将结束时,特意提醒听众不要学了些心理学名词就去简单套用,见了人说这个不正常,那个有毛病……如果没有记错,讲座之余与教授的学生私下交流时,我问:“心理学到底是不是科学?”她答:“这个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说来也巧,这几天北京的两拨学者在开会讨论这个问题。一拨学者说,心理学是科学;另一拨学者说,心理学不是科学,争得不可开交。我觉得比起理论来,更重要的是生活。理论又不能当饭吃。你有女朋友没?你将来肯定要找女朋友吧。你和女朋友观点不一致时怎么办呢?心理学可以给你一些启发。比如,拿我来说吧,我男朋友说让我往东,我绝不往西,其他的都不重要。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有天下课后,我正在宁大校园里走,走过来一个自称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模样的人问我:“同学,能帮个忙吗?”我停下脚步,他拿出一张纸还是个什么东西,说:“你看下,这是什么?”我瞅了一眼,没看见什么啊。他说:“你再仔细看看。”我又仔细看了看,还是没有看出什么来。我想,是不是因为近视(那个时候,我的眼睛近视不到二百度,虽然配了眼镜,但是不怎么戴),于是,我使劲揉了揉眼睛,并从书包里掏出眼镜戴上。我又使劲看了一会儿,还是没有看到什么呀——要说完全没有东西,似乎不是;在那位学长双手摊开拿着的东西时,似乎有一些点,有一些似有似无的图案。我实话实说。他说道:“你难道没有看到一个裸体的少女们,她仰面躺着手里还拿着一朵玫瑰花。”听了他的话,我再看,欸,你说奇怪不奇怪,还果真是呀,而且很逼真哪!我当时怎么就没看出来?!我满腹狐疑。只听他兴奋地解释道:“你之所以原先没有看到,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伦理道德——”我将信将疑。后来,我还就此事专门请教过心理学、语言学专业的朋友,他们说这个是心理暗示、语言暗示……

此外,读研及后来试图考博期间,我多少涉猎了些普通心理学、心理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内容。

说起心理学,我能够想起的大致就是这些。由此可见,我的的确确对心理学不怎么了解。勉为其难地来谈心理学作家作品,能谈到什么程度可想可知。

闲言少叙,转入正题。对于中国人特别是普通大众或像我一样的心理学业余爱好者来说,当提到心理学时,能够想到的可能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名和几部作品,如: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毋庸讳言,对于《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的作者约翰·鲍尔比,有所了解的中国大众(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是否听说过约翰·鲍尔比这个人,是否知道“依恋理论”,这恐怕都是个未知数)恐怕不多。

下面,我试着给大家介绍一下约翰·鲍尔比其人其作。

正式介绍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么些年来我读书学习的一点儿感悟(希望这对于大家学习像约翰·鲍尔比这样的人的思想主张等有所帮助):我觉得,即便不能笼统地说所有科学或学科的理论观点都是偏颇的,也不妨碍我们说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各个学科)的理论观点都是偏颇的,都是有其适用范围的,都是在一定的层面、从一定的角度来看时其结论或观点大体上是正确的——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抑或可以不准确地说是部分真理。不论你是否同意,都必须明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各个学科)只不过给你提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或视角而已,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不提供也无法提供“标准答案”——充其量不过是“参考答案”,也就是说“仅供参考”。保守一点儿来说,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何东西,都是无法直接使用的。要让其发挥作用,你必须顺着其提供的方法路径进行深入的思考,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主观与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前提下,尽力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阅读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著作,应该多些谨慎地怀疑,少些盲从。切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上写的不一定是对的,自己想的不一定是对的,老师讲的不一定是对的,权威说的不一定是对的,……而对的就是对的!

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我看了一篇《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的推文——《为了陪孩子,名校毕业的我辞掉了工作》 。仅就文章名字而言,我觉得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约翰·鲍尔比其人。爬梳相关资料得知:约翰·鲍尔比1907年2月26日生于英国伦敦一户中上阶层家庭。鲍尔比出生后很少有机会看到自己的父亲。鲍尔比和他的兄弟姐妹一般只能在下午茶后和母亲共处约一个小时时间。只有在夏天的时候,他们和母亲见面的时间才可以稍微长些。除此以外,他们是由保姆代为照管的。

4岁之前的鲍尔比一直有一位与他有着深厚感情的保姆陪伴。而鲍尔比4岁时,保姆离开了他,这给鲍尔比留下了心理创伤,伤口迟迟不能愈合。毫无疑问,鲍尔比后来走上心理治疗道路,成为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与其幼时精神与心灵遭受重大创伤不无关系。在他长大后写的各种著作中,每当提到心爱保姆的离开时他都会用沉痛的笔调把它写得就像失去慈母一般。显然,他的兄弟姐妹们体会不到他所遭受的精神折磨,他的痛苦只能独自体尝。7岁时,鲍尔比被送往寄宿学校。11岁时,鲍尔比和哥哥一起被送往另一所寄宿学校。后来,鲍尔比在作品中把这一时期说成是“可怕的时期”,他写道:“即使是一条狗,我也不会在他7岁的时候把他送往寄宿学校”。

这极有可能使鲍尔比形成一种敏感的性格,在我看来他所提出的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的“依恋理论”其实就得益于他敏感的性格。童年的经历和敏感的性格一起,使得鲍尔比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儿童遭遇的苦难有着强烈的同情与兴趣,这为他走上心理治疗实践和学术研究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或许正因为如此,鲍尔比在意识和潜意识中才爆发出异乎寻常的激情,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分析、探究依恋与分离的问题。

像其他成功人士一样,鲍尔比在公开场合也讳莫如深地说自己的童年非常普通。然而,私底下他抱怨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所幸没有被彻底毁灭”。父亲的经常缺席、心爱保姆的离开、寄宿学校的凄苦,这一切对鲍尔比的人格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这些经历,对于鲍尔比来说或许真是灾难,但毋庸讳言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921年,鲍尔比离开寄宿学校,进入达特茅斯的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由此开始初渉精神分析。在天赋、经历的基础上,他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提出了蜚声心理学界的“依恋理论”,被誉为“依恋理论之父”。他获得了英国二等勋爵、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等诸多光荣称号,名列“20世纪最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第49位,又被誉为“世界三大发展心理学家之一”。2005年,国际登山联盟将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一座三峰命名为“约翰·鲍尔比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此刻我的手里拿着约翰·鲍尔比的《情感纽带的建立与发展》一书。从封面腰封上可知, 这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首度将“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作品首度引进中国市场。从后勒口可知,这次世图引进的“约翰·鲍尔比图书系列”包括《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以及“依恋三部曲”(第一卷《依恋》,第二卷《分离》,第三卷《丧失》)共计五本心理学名著。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以及《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是鲍尔比的演讲集,由《精神分析与儿童养育》(1956),《研究儿童发展的动物行为学方法》(1957),《儿童期哀悼及其精神病学意义》(1961),《情感纽带的破裂对行为的影响》(1967),《家庭中的分离与丧失》(1968),《自我依赖及其促进条件》(1970),《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1976)等共计7篇鲍尔比关于婴幼儿心理、依恋理论等方面的杰出演讲作品或会议论文构成,结构清晰,内容翔实丰富,《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以及《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可以看作是其“依恋理论”的注脚或导论。

经典无须多言。我只想再说几句从开篇伊始我就试图暗示着的一些内容。像其他心理学特别是婴幼儿心理学著作一样,本书中的例证主要来自童年遭受心理创伤成年后表现出精神、心理问题需要精神分析师和临床治疗师进行精神和心理治疗的各类精神疾病“病人”而非“普通人”(即没有心理问题的人。至于有些人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比较烦琐,暂置不论),因此其理论观点是否完全适用于“普通人”,值得人们深思。另外,本书的作者——一代心理学大师约翰·鲍尔比早年曾遭受巨大的心理创伤,他走上临床治疗和母婴心理学研究之路后,可能会广泛搜集与其人生遭际和敏感性格相一致的各种经典案例,故不排除他像任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那样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剔除与其经历性格研究旨趣不相符的各种资料(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毕竟学术研究,更多的时候,的确存在着“抽样作证”之嫌)。因此,其研究结论,特别是对童年期母婴关系的强调,甚至其“依恋理论”,会不会存在言之过甚之可能,这似乎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从书中不难看出,鲍尔比及其同事和追随者,他们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局限(有些因素是不可抗拒的)。比如,他们进行研究时,选取的样本不够大(一般来说,只有几十个或几十组),且主要是“病人”(虽有“普通人”,但数量过少),加之,受到人类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制约,鲍尔比等人无法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面、长期的跟踪研究,甚至有些研究根本无法在人类身上实施,而不得不选择“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作为实验对象”……此外,这些研究,显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情、传统、民族等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凡此种种,都或多或少会对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产生影响。而且,我固执地认为,“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的母婴研究与其“依恋理论”一定会存在过分强调或夸大“进化”对于人们精神和心理养成、发展的作用。

总之,我觉得《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作为一本心理学名家的演讲集作品,值得一读。但该书的出版和阅读,绝不应掀起类似“为了陪孩子,名校毕业的我辞掉了工作”的狂飙。在我看来,鲍尔比先生的思想中并没有明确的让母亲为了孩子而放弃工作的内容。退一万步说,即便这个敏感的人真的有此类意图,作为读者我们也应自觉地坚持批判地继承的方针,而不应偏听偏信,迷信权威。人类走到今天不容易,人类的文明来之不易。时至今日,我们都很明白,人类的文明进步离不开男女之间权利的平等。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让喜欢围着锅台转的妇女围着锅台转,让愿意做全职太太的妇女在家相夫教子,让想要做女强人、想要走出家门工作的妇女有工作的机会和权利……养育孩子,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很显然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而不一定需要母亲/女性辞掉工作——比如延长产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福利待遇、给予产妇、母亲更多的与婴幼儿相处的机会,抑或让婴幼儿较早地适应“分离”“丧失”的环境(毕竟,人的一生要经历生离死别等各种痛苦,早些经历,说不定还能早些培养出战胜痛苦的免疫力)——来妥善的处理婴幼儿的养育问题。

说到“依恋”,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应该对“真理”充满“依恋”,这要求我们多一些谨慎地怀疑,少一些盲从。

相关文章

  • 刍议《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刚刚读完了《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一书,我打算学着写篇书评,谈谈对该书及其作者的一孔之见。这个念头一出来,我不由得...

  • 刍议《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修改版

    对于中国人特别是普通大众或像我一样的心理学业余爱好者来说,当提到心理学时,能够想到的可能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名和几部...

  • 沟通从心开始

    一个人情感的建立是由沟通带来的,一个人的情感破裂也是由沟通带来的,因此沟通就是建立情感连接最重要的纽带。那么如何建...

  • 简评《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一生写了五部关于“依恋理论”的经典著作,即《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依恋三部曲:依恋...

  • 亲密情感纽带的主要意义(学习笔记)

    亲密情感纽带的主要意义 依恋理论认为,与特定个体建立亲密情感纽带的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贯穿个体的一生。 在婴儿期...

  • 建立情感的纽带笔记。

    建立情感的纽带笔记。情感引导的关键在于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由于家长只注重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忽视甚至伤害正在构...

  • 共读《父母的觉醒》D17/21

    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层次的情感纽带?如何培养自觉的孩子呢? 通过《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我们了解到—— 我们与孩子心与心...

  • 2021-01-19

    游戏力:并不是游戏,而是游戏、共情、理解与爱的有趣方式连接。当连接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会变得日益牢固。

  • D048+3组小莹子+《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今日阅读到本书的第70页,主要介绍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建立情感纽带以及情感引导的步骤。 据统计,父母每天和孩子谈...

  • 荐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金伯莉·布雷恩)

    这是一本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亲密关系的情感引导书 一、和孩子建立情感纽带的关键时期 父母在孩子生命前两年里所做的一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刍议《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od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