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很多人在谈论“灰犀牛”,说为什么我们会对眼前那么明显的风险视而不见云云。
我也不懂。我觉得脱离具体的环境、人和事去讨论这个问题,是在耍流氓。
特别在一家公司里头,别说是大型跨国企业,就连一家几十人的小公司,有时候不是大家对“灰犀牛”视而不见,而是在公司内部缺乏一个讨论的机制和流程框架,“我连把问题说出来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可能有思考的空间以及行动?”
还有就是“谷仓效应”——不同部门、不同团队只看到自己角度所看到的事,没法看到全局。
所以我又给大家介绍Grove Consultants International所发明的一个很实用的工具,叫做“Context Mapping 环境绘图“。
下面以一家假想的小型家电企业为例,示范怎么用这张图。
1. 尺寸很重要!找一块大白板(1米乘以2米以上),把这幅图临摹上去,让参与讨论的人可以看得清楚。你也可以买一卷工程绘图纸,获得更大的幅面。
如果人数在十几人以内,可以让大家在白板前坐成一个半圆形,或者站立,面对着图。(如果有50人怎么办?)
图上那些箭头分别代表不同的趋势、变化、因素等,它们的命名与数量可以随意更改,以符合你们的讨论需要。
2. 讨论的主持人先选一个箭头,让大家表达看法,然后由主持或者另一人写在图上。注意:参与者的看法可能会互相矛盾,比如说:A觉得市场环境很好,B觉得生意难做,这是很正常的,把两个观点都纪录下来(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只是先不要讨论,如果有不清楚的请发言人解释就好。
3. 在一个箭头完成后,才选取下一个箭头。可是有时候发言中会牵涉到不同的因素或趋势,把这些观点纪录在相对应的箭头内就好,偶尔跑偏也无所谓,只要让参与者对不同因素、趋势都有足够的探讨,不会把太多时间花在任何一个因素上。
4. 注意这幅图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看公司的外部环境,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等,不要用它来讨论公司内部的问题。
5. 请注意左下的大箭头以及右下那团乌云,它们是用来记录那些颠覆性的趋势变化(特别是科技上的)和不确定因素,我建议在讨论逐渐深入的时候才挪到这两个区域,而不是一开始就做。
等到不同区域都填好之后,让参与者先沉静1-2分钟,然后问他们以下的问题:
1. 你注意到哪些特别之处?公司的外部环境整体上会带来什么好的/坏的影响?
2. 有哪些地方是你之前没有注意的?(试着追问:有哪些地方你之前注意到,但是没机会说出来的?为什么不说呢?)
3. 在这些趋势、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它们的变化速度有什么一致/不一致的地方?
4. 哪些地方让你乐观?哪些地方让你担心、害怕?为什么?
5. 你认为我们最需要做什么?为什么?
“Context Mapping 环境绘图”本身不是一个答案,团队还需要更多的讨论以及其他工具的帮助,才可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重点是让团队一起讨论这个过程,让大家有机会把不同的观点整理清楚,形成全局观。
用情境绘图分析外部环境趋势变化
我的其他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