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有的点子都是好的点子,不要批判”
不对!我们是暂缓批判而不是不要批判。在发散阶段时,如果参与者因为害怕其他人的批评,他会不敢说出他的主意;可是,在一堆点子里面当然会有好有坏,就算真的所有点子都很好,我们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资源和时间去把它们全部实现,所以在聚焦阶段时,我们总得按照某些限制条件去筛选这一堆点子,这个时候无可避免会出现批判。(在中文里,“批判”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批评”,建议大家用一个中性的眼光去理解它,其实它更像是“审视”的意思。)
所以下次你要主持头脑风暴时,告诉大家:1)我们现在在发散阶段,先不要给任何意见,尽量提出各种想法,等到聚焦阶段时,我们才一起审视;2)万一有人非得批判其他人的主意,果断止住。
2. “大家一起天马行空,畅所欲言”
除非是几个非常有默契、能互相激发的人,否则围在一块等灵感出现的讨论,其“效率”是很低的。头脑风暴所依赖的联想是一种直觉能力(Intuition),更容易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一个人散步、洗澡、拉屎或者写作时会产生源源不绝的想法,你问它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他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而跟其他人讨论,有助于打磨观点,让我们能看到不同的角度与可能性,这运用的更多是一种推理能力(Deduction)。
在设计头脑风暴流程时,最好交替采用这两种方法,比如说:说明题目和要求后,先给大家7分钟独处时间,参与者可以自己找个安静的角落,把点子写在便利贴上,不要讨论;时间到了,把人召回来,在小组里分享各自的点子,看看有哪些启发和新的角度,再让大家独处5分钟去改良之前的点子,然后回到小组里汇报,如此类推。
还有一个小贴士:让大家站起来,面对着白板边说边写,比围着会议桌坐下来讨论,前者的效果会好很多。
3. “要有不同背景的人来参加,增加不同观点与角度”
Yes and No!有研究指出,如果团队中的成员背景接近,他们比较容易产出安全但平庸的成果;相反,如果团队中的成员背景各异,要不他们会产出特别好的成果,要不就是什么都搞不好!所以,邀请什么人来参加头脑风暴,真的要看你的目的与需要:假如你在搜集一些新的产品主意,也许邀请几个公司外其他行业的人会有帮助;相反,假如你在解决一个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也许你得邀请几位行业专家才有用。而且,就算有很对口的专家一起参与,也需要有好的引导才有效。
如果又想有更多的观点启发,但是又找不到外面的人,你可以搜集一些其他行业、其他公司的新闻、产品照片、新的科技介绍、商业手法等,把它们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在头脑风暴前先让大家逛逛“画廊”,激发灵感。
4. “时间一到,马上有成果”
这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参与者们(特别是老板们)总有一个期盼,好像3小时后,我们就会获得一个完美的答案,能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
其实,头脑风暴更像是探险过程中的一个“前进会议”:我们一群人决定下一步要走哪条路前往哪个地方看看,再决定后面怎么走;定了哪条路后,我们还需要去准备行囊,而且还得去走才会到达下一个地点。
适当的管理参与者的期望,让大家保持一种“不知道行不行,我们先试试看”的热情,然后在会后继续跟进,才可以让头脑风暴发挥最大效用。另外,在设计流程时,得按照议题的复杂度留出足够的时间,简单来说,得有3轮以上的讨论——中间配合一些设计、模型、调研、访谈等——才能产出有用的结果。
5. “一定要好玩”
没错,人在愉快、玩耍的气氛中会更加放松,容易产生新的灵感,所以现在很多提倡创意的公司,会把会议室布置得更加有趣,配上鲜艳的颜色、可移动的桌椅,还准备很多玩具等,希望激发同事们的创意。
可是,好玩不是头脑风暴的目的,解决问题或者产生新的主意才是。有时候头脑风暴的组织者过分强调玩,而忽略了议题设计和引导的重要性,导致参与者哈哈一轮之后不知道做了有什么用。这种隐形伤害是很深刻的,他们参与两三次这样的会后,以后就不愿意参与或者敷衍了事了。
另外,有时候怎么脑暴、怎么讨论都出不了东西,这时候团队被逼到悬崖边上,必须打破原有的思考方式才有可能出现突破,过程中会很痛苦,甚至出现争吵、冲突,所以这一点都不好玩,却很有必要。
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很好,更重要的是让参与者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价值,其中老板的参与是很重要的:清楚的让参与者知道会怎么选择新创意,选择后的下一步如何,而不是想出一大堆主意,最后全部石沉大海。
6. “我们讨论很热烈,没有写下来”
这就麻烦了!你们讨论了什么,有什么好点子,除了你们几个人,其他人全都不知道,他们就没办法基于你们讨论的成果上继续发展。
所以,不管是个人独处时间、小组分享时间还是全体大会时间,尽量留下记录,用便利贴、草图和照片记录尽可能详尽的内容,而且在会后整理成一份有用的档案,帮助大家回忆讨论的内容与过程。
而且,边讨论边写,可以提高大家的参与性,也更容易保持讨论的焦点。
7. “我们用投票选择点子”
决策的过程其实像一个漏斗,是要慢慢缩小的,而不是一次就把圈圈定的很小。比如说:大家头脑风暴完公司明年的推广计划,产出10个点子,那我们能不能就投票选3个大家最喜欢的?可以,但是这很粗暴,为什么呢?剩下那7个点子有哪些可取之处?有没有可以改良的地方?如果票数分布在各个点子上,那还怎么选择?没有获得参与者认同的决策,在后面是很难推进的。
除了“喜不喜欢”外,我们还应该衡量哪些筛选条件?有很多种排序方法,以下是三种不同的思路:
a) 按照不同收益来排序:最理性的 / 我最喜欢的 / 最出彩的 / 风险与收获最高的
b) 按照必要性来排序:必须有的 / 应该有的 / 可以有的 / 以后再说的 (MOSCOW法)
c) 按照业务相关性来排序:巩固业务核心的 / 延伸业务范围的 / 完全新的尝试
我们也可以设置不同条件与权重来打分。不管用什么筛选条件、怎么打分,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多去讨论不同的观点,而不是粗暴做决定。
还有一个方法:我们把投票改成民意调查,比如说:给每人5个圆点,可以自由投在不同的主意上(也可以全部投在一个),然后大家一起看点子的分布,如果很集中的,可以直接选择;如果分成好几堆的,那得问大家怎么理解背后的原因,有没有融合的可能性等等,必要的时候可以做第二、三轮投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