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让世界🌻欣赏你🌻校园🌺内外🌻
他一生作诗2万多首,最后竟以“焚诗”实现自我升级

他一生作诗2万多首,最后竟以“焚诗”实现自我升级

作者: 李多宝 | 来源:发表于2019-08-11 17:41 被阅读524次

    诗,繁荣于唐朝。词,鼎盛于宋朝。于是我们一提及古代文学,总会脱口而出“唐诗宋词”。但是,唐诗真得难以超越了吗?

    公元1162年,一个中年男人,在深夜点燃了一把火焰。

    瞬间,眼前这一叠的手稿,他35岁前呕心沥血效仿古人完成的1000首诗篇,尽数化作灰烬。

    他决心不再模仿,他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即使前路漫漫,也无所畏惧。

    诗稿燃烧时的火光,将他的身影照耀得明灭摇晃,但那背脊孤绝傲然,纹丝不动。

    于是,一代诗宗诞生了,他就是——杨万里

    年少入仕,仁政治民

    杨万里出身贫苦,母亲早亡,但他有一位平凡但伟大的父亲杨芾,酷爱读书。虽然收入微薄,但在儿子的教育上,父亲特别舍得投资,他曾“忍饥寒以市书,积十年得数千卷”,并常常指着家中藏书,鼓励儿子追求圣贤精神。

    杨万里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从小勤奋刻苦,志向高远。他在诗里回忆道,自己常常在寒夜中苦读:

    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

    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

    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

    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

    为了儿子,父亲甚至不惜花重金请当地的名师高守道、王庭珪等来悉心教导。杨万里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才情,年纪轻轻赋诗写文皆有所成。

    公元1150年,杨万里赴临安应试,未中。过了三年,再次赴临安参加考试,如愿进士及第。

    年少入仕,意气风发,做了两年参军之后,杨万里被派到基层去当县令。

    当时,国家形式令人担忧。宋孝宗即位后,南宋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天下都穷得厉害。

    流年不利,杨万里刚一上任,就赶上天下大旱,一个原本富庶的南宋变得一贫如洗,很多百姓因为交不上税被关进县城大牢,南宋国库也日渐空虚。

    杨万里虽然年轻,但一眼看出其中的关键问题所在,他深知是中间官吏们层层盘剥所致。于是下令释放因交不起税被关起来的百姓,每户发一张通知书,放宽税额和期限,并严令不得抓捕和拷打交不起税款的农民。

    杨万里此举深得民心,百姓感恩戴德。于是纷纷来到县衙,主动补交税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欠税就全部交清了!

    这下,杨万里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大问题,为朝廷交了税,还被百姓称为清官。他的不扰民政策,一时间让杨万里成了新闻人物。

    是金子总会发光。时任右丞相的虞允文听了杨万里的事迹后,非常赏识他。于是上奏皇帝,把他召到京城任国子博士,让他好好施展才华。

     

    一身正气,仕途不顺

    年少入仕,这个刚入职的菜鸟,当时就有敢掀翻一整个地方官场的骨气,铁了心要将所有贪官污吏绳之以法。

    所以,史书对其的政治评价有四个字“嫉恶如仇”。

    杨万里从地方调任中央,每天都在朝堂间怒怼各路牛鬼蛇神。但是,金銮宝殿上坐着的那位宋孝宗虽然算得上仁德,可也不是李世民,所以他也注定成不了魏徵。

    因为替名将张浚鸣不平,直言宰相“指鹿为马”,亏待功臣,暗指宋孝宗“鸟尽弓藏”。

    但是,一国之君哪能受得了被一个臣子指桑骂槐的窝囊气,你说宰相是赵高,那皇帝岂不就是秦二世?

    于是,杨万里直接被下放到穷乡僻壤、盗匪为患的江西。

    后来,因为以书生之力,执三尺青锋,平乱有功,升官回朝。可没过两天他又开始和新任宰相韩侂胄(tuō zhòu)杠上了。

    韩侂胄是一代权臣,专横跋扈,当时没有几个人敢忤逆他。因为杨万里和其争锋相对,所以大家也对他敬而远之。

    满朝文武,能与杨万里并肩同行者寥寥无几。可即便如此,杨万里也不曾有过丝毫妥协,反而像一根弹簧,外在压力越大,他的信念越是坚定。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杨万里的先见之明,韩侂胄穷兵黩武不仅让南宋元气大伤,还赔上了自己的脑袋。

    被罢黜,被排挤,落在任何人的头上都是一件悲惨的事情。而杨万里在失意的那段时光曾一口气吟诵过12首《闷歌行》,但字里行间,也尽是豪言讴歌: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个性,让杨万里在仕途上屡屡碰壁。但仕途上的不得意,反而间接促成了他在文学道路上愈行愈远。

     

    破釜沉舟,重获新生

    当时流行的是“江西诗派”,一眼望去全都是效法唐诗气韵的“超级模仿秀”。

    黄庭坚是这么写的,陆游是这么写的,范成大也是这么写的,大家全都一样。

    很多年后,杨万里的诗歌中还会时不时地冒出江西诗派的影子。比如他有一首《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脯。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

    眼边俗物只添睡,别後故人何似臞。

    尚策爬沙追历块,未甘直作水中凫。

    如此晦涩难懂,光是后五句就用了七个典。

    但青年时期的杨万里对这种风格颇为迷恋。他模仿“江西体”创作了1000多首诗。但渐渐发觉,“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再这么写下去,恐怕会越走越偏。

    终于在1162年,35岁的杨万里下定决心,扭转文风。那么,如何跟过去作别呢?

    他用了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方式——焚诗!

    一把火烧掉了过去数十年的诗稿,彻底诀别江西诗。

    很多时候,只有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杨万里烧掉旧诗后,才真正迎来了新生。

    有天,他“忽若有悟”,很快感到“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的欢愉,体味到了一种“浏浏焉”的畅快与喜悦。

    他开始接近大自然。为官之余,他跋山涉水、寻幽探险,到山野之中去听鸟儿歌唱,看翠竹流水。他也开始接地气了,在公务之余,寻访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去与百姓交谈。

    于是,他笔下的西湖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他笔下的小池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他笔下的月亮是“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

    他笔下的山是“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

    他笔下的乡村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他的诗,清新自然,活泼生动,成为了独具一格的“诚斋体”。

    经历了决绝的焚诗和漫长的寻觅后,杨万里终于实现了自我进化,从“师古人”到“师自然”,彻底摆脱了桎梏,开宗立派,“诚斋体”名留青史。

    上书致仕,辞官归乡

    1189年,宋光宗即位,光宗是杨万里的学生,登基后重新将他召入京城。

    复召还朝的杨万里依旧一身正气,指摘时弊,无所顾忌。他曾一个月内连上三道奏折,要求光宗爱护人才、疏远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四日亲君子,五日奖直言。

    公元1189年,杨万里任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即让他去接金国来宋的使者。

    迎送金使,杨万里往来于江、淮之间,望着淮河以北割让给金国的故土,看着被战争涂炭的凄惨民众,深刻感受到山河破碎的耻辱和民不聊生的悲痛。

    他初到淮河,便写下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后自镇江过长江时又写下《过扬子江二首》,慨叹半壁沦陷的惨淡,抒发半壁偏安的怨愤,爱国主义情感真情流露。

    最后一次被贬是在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

    杨万里未就职,八月谢病致仕,回归吉水。自此幽居在家,与世隔绝。

    此后,朝廷三番复召杨万里回朝,他都一一谢绝。此时的杨万里,已无心为政,更向往陶潜一般逍遥自在不被世俗所扰的心性。

    从此,好诗源源不绝地从他笔端流出。据统计,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

    他留给我们优美的诗句,也留下了一世美名,可谓任性又自在。

    在八十岁时,杨万里溘然长逝。

    六年后,朝廷宣敕,赐杨万里谥号“文节”。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矣励万世,此为文节。

    结语

    杨万里年少登科,曾沦为江湖浪子,也曾做过天子近臣。宦海之中,浮浮沉沉,却没有一次将他击垮。

    他当官时,勤恳爱民,深得百姓爱戴;他在朝野之中时,遇事敢言,针砭时弊,活得随性所欲;他在君王身侧时,多加指点,忧国忧民,有诗句显露,亦有《千虑策》君道国势之计谋。

    尽管仕途不如意,但他却开辟了别具一格的“诚斋体”诗歌风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一生作诗2万多首,最后竟以“焚诗”实现自我升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us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