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遇到孩子带有情绪歇斯底里地哭或者当孩子大发雷霆摔门时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呢?
不回应他,回应他?不回应他,有可能孩子会哭地更加厉害,回应他,你又怎么回应呢?
其实情绪的背后都带有某种需要,我们父母要看到情绪背后的东西。小孩子哭,大多数都是在寻求关注,当你不回应,孩子得不到关注,他就会出现各种令人心烦担忧的行为。要想正确地平复孩子的情绪,需做以下三步:
第一,共情式表达
大人要试着把孩子心里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这样他就会有表达的欲望了。但我们与孩子的共情常常会变味,核心的一点是共情的背后,我们依然会带有自己的要求。例如: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心里很失望,你愿意和我说说吗?“你愿意和我”这是你的要求啊!
那正确的怎么说呢?我看到你很失望,你希望妈妈能早点来接你,妈妈迟到了真是抱歉,下次我一定早点来。你这样共情完,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沉默或者又大哭。
怎么应对这两种情况呢?
孩子为什么会沉默呢?沉默是孩子启动了他的防御机制,屏蔽了内心的感受,是孩子没有接受你的道歉。这时我们不能着急,不着急。告诉他“你发脾气没什么,我知道你难受,你有什么需要就告诉我,等你想要找个人说话时,妈妈愿意听。”请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孩子又为什么哭呢?往往是你真正做到共情后孩子被感动了,孩子内疚地哭了。这时你轻轻地拍拍他,抱抱他。有时孩子的情绪会有几次波澜起伏,允许他处在情绪中,不要着急去压倒和扑灭,让他去不断地表达出来。
情绪达到一定的点,才能慢慢消退。我们大人要做的是持之以恒地保持稳定的状态去面对孩子,接纳自己,原谅自己。常言说,不原谅自己就不放过别人,不放过别人,就会带给自己麻烦。
情绪消退后,再开始和孩子谈话,“你心里好点了吗?现在是什么感受?”这是打开心灵的关键时刻。
第二步,我—你关系里的对话
只有对话,方可呈现他的内心世界。而我们在沟通时,往往并没有把沟通的一方当成一个人本身来对待。我们和他人交流常常都带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请不要再因生活的压力,把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转向孩子而失去孩子对我们最纯粹的爱和信任了。
展开对话,相信孩子有能力为他负起责任来,相信孩子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和跟随,而不是控制。情绪消退后再调整认知。
第三步,澄清需要
给到孩子表达的权利和空间,允许孩子说什么都可以,甚至表达对父母的不满,愤怒等,这样他自然会有向我们表达自己的需要。只有表达需要了,他内心世界就会呈现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对方,都是因为在表达的过程中压抑了自己真实的需要。只有澄清了需要,才能做出有效的行动。
这时大人们切记要放下身段,放下你全能性的自恋,谈话时表现出惊讶,“哦,原来你是这么厉害!(原来你这么委屈,原来你这么高兴等等)”。向孩子表达我们的心疼和歉意,表达出我们真实的心理感受。体现出我们父母在关注着他,倾听着他。
展开对话,你一言,我一语。放大谈话交流的主题,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呈现自己,多让孩子表达一些才能突破孩子的防御和阻抗。
当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后,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寻找应对解决问题的策路,“我们看看来怎么应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孩子一起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资源。
我们提供给孩子一个持之以恒的、稳定的交流的场,认可、欣赏孩子,接纳孩子,同时接纳自己。相信孩子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引导陪伴孩子走出情绪的困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