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电影
为什么《最后的棒棒》口碑差?大概,不是外国大片的原因吧

为什么《最后的棒棒》口碑差?大概,不是外国大片的原因吧

作者: 汝者非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21:28 被阅读25次

    2015年,有一部叫《最后的棒棒》纪录片横空出世。

    在豆瓣,有九千多人评价,均分9.7。

    喜欢看纪录片的人,内心往往比较平静,或是有了一定回忆量的人。

    而由这部分理性的人打出来的分数往往是值得信任的。

    因为他们有生活,懂生活。所以在观看影视剧里的生活剧情有所共鸣。

    同理,为什么电视剧《生存之民工》评分也很高。

    因为他也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可也因题材敏感被封了八年。

    2018年,同样的导演和演员,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后的棒棒》被拍成了电影版。

    但口碑却极具下降,在豆瓣,目前只有6.4分。

    不过我发现了一个可怜的数字,两千人不到的评价。

    后来再一查票房,心里猛地一悲,一百万不到

    我有点愤怒的慌乱,迅速上网查找原因,完全不能理解这两组数据。

    网上能找到的原因都来自神奇的网友:摆拍、煽情、结构等五大质疑,甚至怀疑导演何苦消费棒棒群体。

    永远都别想满足任何一个专业人士,不说差的话怎么体现他的权威。

    有人说,电影中的棒棒穿的衣服是某某品牌,车也是某某品牌,这明显是打广告嘛。

    说这种话的人至少有两个愚钝的地方,首先他连自己在看的电影是什么类型都没明白,纪录片的特点是所拍即所得这都不懂么。

    其次,这种话只会出现在没有任何劳动经历的“上等人”口中,他们永远不会明白穷人为什么穿的衣服五花八门。

    比如某个健康跑活动,会给选手发很差的化纤上衣,在“上等人”眼中,穿一次肯定是扔的,做抹布都不入眼,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一件衣服,一件可以免费穿很久的衣服。

    有人说,这部电影结构内容太少。

    对于这点,的确可以感受到,但是不要太钻牛角尖,记录片和商业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很多东西本来就很难,不像喜剧片,可能一个5秒的对白台词就达到效果了,记录片需要时间来积淀。

    有人说,这部电影片尾是什么狗屁东西,仓促的美好结局,当我是傻子么?

    有可能你真的是!大家都是中国人,国情不知道吗?装什么外国人啊。

    导演又不是什么大商人名导,拍摄特殊片种是需要勇气的,真可能拿不回来制作成本。

    一部电影能拿到龙标公映,不是有钱就可以的,有一个神奇的电影管事局,会扼杀掉一切不符合国情的电影。

    所以我看电影,尤其不是商业片,只关注前面百分之90,后面的内容导演拍出来不是给观众看的,是给大老爷看的。

    而有些坚持的导演,是没希望拿到龙标的,比如《中国市长》就算上映也不建议去电影院看,肯定删减。

    活例子就是前面说的那部电视剧《生存之民工》。

    被封了八年后改名为《春天里》上映了,其中讨薪被打,坏人跑了,这些画面是不可能再有了,大结局都被删了,通过画外音强行给你说一个美好的画面就算结局了。

    脱开电影,我们再来看看《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电影上映后在干什么,原来他一直往返渝黔两地山区,送电影下乡。据他自己说观众们也挺喜欢看的。

    如果下乡的观众都不爱看,导演哪会有脸继续让烂口碑恶化呢。群众是富起来了,可没去过电影院的有生活的穷人不在少数,穷人才懂穷人。

    谁让导演不是外国大片的导演呢,可以接受现实,有些电影就让他小众吧,导演自己不后悔,我们也不后悔观看。

    中国电影需要改变的不只是导演,还有各环节主导人的思想。

    对于《最后的棒棒》你还想说些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最后的棒棒》口碑差?大概,不是外国大片的原因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cc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