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啃读伯姆的《论对话》,越读下去越觉得对话的重要性,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的对话都是低效的,有很多都带有负面情绪,根本达不到对话的目的。伯姆说:“对话的本质就是在于对思维的全部过程进行探索,进而改变人类在集体中的思维进程和方式。”人的思维总是带有分裂性的,思维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活跃中发挥作用,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什么也没干,如地球上矿产资源的开采,我们人类就认为资源就是为我们人类服务的,就应该开采出来被人类利用。当人类糟蹋地球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时,我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想着要解决问题。但往往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治标不治本,该开采还照样开采,我们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不停地生成同样的问题。
就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们学校旁边就有一条日兴河,这条河几年前被学生们戏称为“黑龙江”,河里的水不但黑,而且还隐隐发臭,这让河两岸的居民们痛苦不已。污染的原因是人们不断地往河里扔菜叶、扔垃圾,两岸的服装厂的污水也不断地排到河里,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生活环境的污染,到最后河水变得恶臭,连鱼儿也不能生存了,很多破坏环境的人认为往河里扔点东西那没什么,河里那么多水,一下子就会把东西冲走了。当人们发现问题时,也想着要解决,清理河道,净化污水,等把河水治理干净了,一段时间过后,人们又照常往河里扔东西,河水又开始恢复往日的灰暗了,这就是治标不治本,方法不对,最后还会产生同类的问题。
出现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思维导致了这种结果,这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我们的思维总是想方设法来为自己的基本假定辩护,思维存在于两个不同类型的层次上——即个体思维和集体思维。个体思维能够思考各种问题,是源于集体的。集体思维是语言的产物,思维假定来自于社会之中。我们应关注个体思维,也应对集体思维 给予同样的关注。
我们参与对话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背景也不相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文化也不同。在对话过程中,注定会带有各自不同的思维假定和观念,但对话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在对话的过程中,如果对方的意见与自己不一致,往往就会发生争辩,我们在争辩时,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状态。我们只是把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丝毫不管对方是否接受。这样的对话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思维假定。
记得开学初,学校有几位单身女教师要住宿,我帮她们安排了一间宿舍,宿舍是两房一厅,有一间房比较大的,几位老师都争着要住大的一间,大家争论起来,谁也不让谁,这件事真是让我很生气,年青人的素质都是这么差劲的,后来我去调解,大家有缘聚在一起就是一种缘份,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争相要住舒适区。我们是老师,在学生面前都要做表率,为什么这点小事还解决不了呢?问题就是你们都带有自己的私心和前见,后来在我的劝说下,大家才达成了一致,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话时思维假定决定了你对话的质量和成效。当你的意见受到对方的质疑时,你会为自己辩护吗?当你为自己不停地辩护时,你就陷入了自己为自己设定的思维陷阱中,结果就是对话双方不欢而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