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首页诗词
第四讲:史上最通俗有料的七律写法教程  | 旁社学诗班

第四讲:史上最通俗有料的七律写法教程  | 旁社学诗班

作者: 费蜡斋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23:50 被阅读0次

根据旁社学诗班微信群讲课实录整理。想参加学诗班的,简信私聊发给我你微信号,免费进群,一直免费。请先查看学员须知

开始,讲课期间大家可以就课程话题提问插话,但不要太偏离,以免影响进程。我讲45分钟左右,接着上一讲,说说七律的写法。

我先说啊,无论写什么体式,只要是诗,就必须符合诗的基本规律。

这个规律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总结很多,但有一条是很重要的,就是以意象说话。

什么叫“意象”呢?

根据文学理论的定义,大致是说,外界的事物,通过作者的思维加工,而表达出来的带有新的意味的事物。

举例说,比如你写“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当然是自然现象。

但是,因为经过的诗人的加工,这种自然现象就带有了孤独感。

那么,这个时候就可有叫做“意象”,而不是一般景物了。

诗,要通过意象说话的基本意思就是,你想说孤独的时候,不要直接说“我好孤独啊”。而是换一种说法,比如常用的景物描写,来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到孤独来。

意象这种表达手法,也用在其他题材。比如鲁迅说“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其实就表达了一种孤寂感。

尽管意象不是诗所专用的工具,但诗必须用意象说话。用意象,会让你的作品产生美感,形象性很强。这是艺术效果。

大家想想你们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不善于使用意象啊?所以,读起来干巴巴。

那么这些是规矩,还是规律呢?我看,是规律的体现,而不是人为强制的规矩。即便是规矩,也是根据规律来定的,其实是规律的总结。

这和诗歌的格律、押韵、对仗等等的“规矩”一样,其实都是为了适应句子的节奏感、韵律性的规律而来的。

我们今天要讲的七言律诗,除了这些,还有一些自己的写作规律。你在写作中,了解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不仅便于表达,还会表达得更好。

七律的写法,我一句一句地说。每一句,都有不同的功能,这一点,大家要有认识。也就是说,七律的每一句,都不是随便写的。

我们先看杜甫一首七律。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首《登楼》,大家都很熟悉吧?

我们以这首诗为例子,一句一句分析。

题目是“登楼”,这个先记住,别忽略。

首联,写的是什么?就是登楼所见,登楼所感。这是扣题,根据题目来的。但是写的比较笼统,比较概括。

为什么要概括来写?因为这是首联,首联要追求“平”,不必太突兀,交代背景啊、地点啊、时间啊等等这些基本信息。

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第一句就是“孤山寺北贾亭西”,这句单看,哪里像诗啊?但是这正是起句的手法。

“花近高楼伤客心”,也是起句,但比白居易那首内容要丰富得多。尽管如此,还是平入平出的。

意思是说,我登上了高楼,作为一名游走四方的人,内心很忧伤。这是平白叙述,作为起句,这就行了。

“万方多难此登临”呢,也没有太详细的解释啊,只是说,到处都是患乱,这个时候,我登上了高楼。

大家看,起句,包括整个首联,都是概括性描述。这是起句的特征。这一点,能明白不?

再看颔联。颔联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详细解释你首联提出到的事情啊。

这和我们平时说话是一样的。你大早起一上班,给同事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这是起句,平白而概括地描述。

那么,你紧接着是不是要说说梦的内容啊?所以,颔联就要解释首联。这叫“承”,也就是内容上承接首联而来。

我们看杜甫这首诗的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大家看看这是说什么?

这是说,登楼遥望而看到的景物啊。首联写登楼了,颔联就要写登楼所见,这叫承接得严密、顺畅。

登楼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锦江的景色非常壮美,连绵一片,好像从天边蔓延而来。

又看到远处的玉垒山上的浮云变幻莫测,好像从古至今都一直在变幻。

那么,这仅仅是景物吗?不,这就是“意象”。这些景物成为“意象”后,就有了内涵,大家体会一下,这两句是什么内涵?

蔓延而来的锦江春色,表达的是大好河山之美,但是啊,现在是“万方多难”之时,这么美的江山,越美就越心痛,是不是?

那么“浮云变古今”,那就是历史变迁、风云际会,还是承接着“万方多难”的。

这样就好了,我们再回头看第一句的“花近高楼”,这么美,这么繁华似锦,从远处而来,来到楼前,大家想想,这是说什么?

“花近高楼”也是意象是,其含义是什么,就是“愁”,就是因为河山大好但万方多难而带来的愁绪。

用繁花这么美丽的事物来比拟愁绪,大概只有杜甫能玩儿这个反差,这也是杜诗的高明之处。

好了,首联是“起”,颔联是“承”,那么颈联应该怎么写呢?

我们说,文如看山喜不平啊,如果还继续去写所见的景物,顺着走下去,就太平了,就缺乏起伏,缺乏波澜。

所以颈联必须跳开去写,不能再顺着所见的景物来写了。

跳开越远,就显得曲折越大,诗的张力才会出来。

当然,再远也要和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有关,否则那就割裂了。

所以颈联的作用和写法,就是“转”,转到另一个场景,转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境地去。

我们看杜甫转到哪儿去了?“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看到没?

颈联不再写景了,因为首联写登楼了,颔联写登楼所见了,那么颈联就转开、跳远,不写景,不写登楼,而写此时内心的想法。

想到了什么呢?不是瞎想的,不是乱想的,而还是和“花近高楼伤客心”的“愁”有关,和“万方多难此登临”的“多难”有关。

“北极朝廷终不改”,说的是我们的皇家朝廷,那是稳如泰山,如同北斗星一样,是不会有灾难、有变化的。

“西山寇盗莫相侵”,是说你们这些少数民族啊,别太猖狂,没用的。

尽管是“转”开了,但是还是在“承”第一联,大家发现没?这句解释了“万方多难”是什么难。

律诗一共四联,三联都用完了,最后怎么结尾?这就是尾联的作用了。

尾联用来结尾,就好像一个包袱,你打开了,给我们看到了所有的宝贝,现在要收起来,包起来,所以要和首联照应一下,才能收得住、包得严。

所以尾联的意思必须回到首联去,或者很明显地回去,或者含蓄地照应。总之,要从你远远地转出去的那个地方,再转回来,转到现实的场景中来。

因此,尾联的作用叫“合”。我们看看,杜甫这首诗的尾联是怎么“合”的。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上句,仍然在思考中,是不是?但下句你看,“日暮”,这是什么意思?这就回到了登楼了啊,回到了登楼的时间上来了。当然,杜甫不是在日暮登楼的,而是徘徊良久,现在“日暮”了。

但不管怎么样,尾联总是要回到首联交代的时间、地点、事件或人物的。这叫“合”。

“日暮聊为梁父吟”,这句非常重要,这是结句啊。一首诗有没有深度,在于颈联,有没有力度在于尾联,而尾联的力度主要体现在结句。

“聊为梁甫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诸葛亮来自我比拟了,意思是自己有诸葛亮的才能,只是皇帝现在受蒙蔽,我不能发挥治国之才,还是嗨歌算了。

好了,这就是七言律诗四联的“起承转合”的结构,这种安排,不是谁规定的“规矩”,而是非常符合我们平时说话的“规律”。

有的律诗的“起承转合”不太明显,尤其到了宋代,诗歌的散文化倾向出现后,结构比较散了。但标准的律诗,是符合这一点的。

我们看一首“转”得不太明显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钱塘湖春行》。我搜一下啊。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大家自己看看,这四联是不是“起承转合”的意思?自己体会一下。

首联写地点,再概括写远景,写大景物。是不是这样?并且用词特别的通俗、明了,很容易就进入状态。如果你写得太华丽,或者太生涩,就很容易让人一开始就讨厌你的诗,读不下去了。

颔联写较近的景物,早莺、新燕。这是承接首联来的,首联说到了这个地方,说到了水面初平,那么颔联就要交代一下详细看到的内容。

颈联,按说应该“转”了,是不是?但我们看这首,好像还是在写景物啊,没有远远地跳开啊。

其实,这样也是可以的,但你仔细看看,尽管还是写所见的景物,但场景“转换”了。场景的转换,也是“转”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个场景,和颔联的场景完全不同了。颔联是向上看,是不是?这个是平视,往远处看,是不是?感觉是不同的,并且也符合我们观看风景的规律啊。

那么再看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看哪些字眼是和首联对应起来了?

“湖东”啊、“白沙堤”啊,这些,都是回到了首联已经提到的地点和水面的场景上来了。

这就是“合”。

七言律诗的四联八句,就是这么安排的。这种安排,是内容上的安排。因为有了这种曲折的安排,才显得内容丰富、错落有致、跌宕起伏,诗读起来才有味道,是不是这样?

我们写诗,因为心里有了这样的安排,也就不会写得太平,不会写的没方向。这可以帮助我们构思、布局你的诗。

你再对照你自己写的律诗,有没有这种在内容上的辗转腾挪?我看,你们大多数没掌握章法呢,所以写得平不塌的,跟没鼻梁的鼻子似的,多难看啊。

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对仗的使用。我们上次讲过,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必须用对偶句的。后来颔联可以宽松,可对可不对,但颈联是必须对仗的。

大家看看着两首诗,对仗句是怎么安排的?

《钱塘湖春行》,颔联、颈联都对仗了吧?

《登高》的颔联和颈联,好像也对仗了吧?

这就是律诗的基本章法。七言律是这么写的,五言律也是这么写的。但五律和七律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怎么掌握它们各自的窍门呢?我们下次再讲。

我今天为了给大家讲这个,我也瞎写了一首七律,写得不好,只是用来说明章法。杜甫、白居易都太高,给大家一个低的例子。我附带写了章法的说明,大家看看:

晨翻朋友圈(附章法分析,学员专用) - 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讲:史上最通俗有料的七律写法教程  | 旁社学诗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ih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