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旁社学诗班微信群讲课实录整理。想参加学诗班的,简信私聊发给我你微信号,免费进群,一直免费。请先查看学员须知
我简单说说平水韵啊,给大家一个完整点的认识。
说来话长,要追溯到曹丕那里。
不行,还得往前追。
大家知道,据说是东汉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原地区,这是佛教进入中国的一支。
佛教跟声韵有啥关系哩?
佛教刚传来的时候,给大家唱诵佛经,用的是印度的腔调、曲调。
但是,你如果翻译成汉语,还用印度的曲调,就唱不好了。比如好多外国歌曲,歌词翻译成中文,味道就变了。
为了给大家唱佛经,那你就要把汉语翻译本弄漂亮。
曹植很喜欢这事儿,用自己的文采,翻译佛经,并能很好地配合原来的曲调。
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汉字读音某些方面的规律。
于是,就结合梵音的声调规律,对汉语汉字发音做了研究,这就成为中国声韵学的研究开端。
所以我们现在用的格律体,有曹植的功劳。
曹植对中国的声韵学发展,那是鼻祖级别的。
到了两晋结束,宋齐梁陈的南朝时期,有两个人出来了
一个叫周颙,一个叫沈约。
周颙是个声韵学家,编著了韵书。
沈约不仅是声韵学家,还是大诗人,于是,就把声韵和作诗联系起来了。
用声韵的规律,来造成诗句诵读和配乐的和谐、铿锵。
沈约主要建树是他的《四声谱》,是提出了四声,就是平上去入。把这四声的字,穿插在一句诗句里,就形成了跌宕的节奏。
从沈约开始,当时的大诗人,比如庾信、鲍照、谢灵运、谢朓都是声韵四声作诗的支持者。
另外南朝的宫廷很重视享乐,对这种美化诗歌音乐性的做法万分支持,于是就成气候了。
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始整理格律,我们说过多次了。在这个工作中,当时的宰相许敬宗发现你搞格律可以啊,但你声韵不统一就没意义啊。
于是,在许敬宗的主持下,编制了一部声韵书,武则天钦定的。根据这个声韵谱,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类,用于作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平仄的来源。
许敬宗这部声韵书呢,就是后来南宋末年一个叫刘渊的人编制《平水韵》的依据。
所以说,平水韵的底子,就是许敬宗的声韵书。
为什么叫平水韵呢?
因为刘渊是平水镇的人。这个时代是南宋末年,唐诗宋词的辉煌都已经过去,才出现了《平水韵》。
所以呢,唐代开始,人们作诗用的就是平水韵,这话说起来很穿越是吧,但却是没啥大错。
那么,还有个问题。就是唐代许敬宗的声韵书,依据的是哪里的方言呢?
这个问题啊,真的和长安没有关系。
和洛阳也没有关系。
因为我没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前因的,在之前的成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许敬宗搞声韵书呢,也是有文献依据的。
他依据的就是六朝以来的那些声韵书。尽管现在这些书大部分都失传了,但唐代还是有的。
六朝的声韵书是依据哪里的方言呢?
用的是当时的首都,南京周边的方言为基础。
所以,我们会看到呢,很多古音是可以从南京话里找到的。
但为什么更多是从广东话里找到呢?我们现在看南京话好像也不那么“古”了。
这是语言发展和人口迁移造成的。
中原、江浙的人迁徙到广东,说的还是“老南京”话,由于地域不发达,语言变化慢,就保留到现在还有很多古音。但南京地区经济发达,语言发展快,语音反而越来越新鲜了。
大家要知道啊,唐代的官话不是陕西话,宋代的官话也不是洛阳话。而都是以平水韵为基础的,可能多少受点首都声韵的影响吧。
现在也有学者研究古音,但对于我们而言,了解一下就行。平水韵到底怎么读,鬼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