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绘画、建筑、雕塑和音乐的知识,能够大大丰富作家的内心世界,并赋予他的作品以特殊的感染力,使之充满绘画的光与色、诗歌语言所特有的新鲜性和容量、建筑的和谐对称、雕塑线条的清晰分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文学作为人类社会最基础的艺术形式之一,几乎与任何一门其他艺术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从其他艺术中广泛的吸收营养。大多数著名的作家通常都不止会“码字”这样一种单调的技能,比如说这一位。

好啦,我知道一提到这位先生,读者朋友们不免要有些头疼,全因为10年寒窗中不知背诵了多少他的文字。不过对我来说,他一直是“男神”般的存在:相貌刚毅有型、书法遒劲有力、文字挥洒自如、文体无一不精、逻辑无懈可击、想象天马行空……But,今天我们来八一八这位大文豪不太为人知的另一个身份——设计师。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设计师,不仅是设计师,而且还是位优秀的设计师,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尤其是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的开山鼻祖。
鲁迅先生自1912年开始研究六朝造像、汉画像、汉碑帖和其他金石拓本,后来又致力于引介外国板画,倡导新木刻运动。他常以图案字体来设计书名,大胆改变汉字原有的笔划结构,突破传统书法的既有规则,可谓自成一派。
先生对书刊插图尤其重视,他认为:
“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
这种观点可谓非常先进,即使到了书籍设计工艺和理念极大丰富的现代,能使插画与文字意境相通互有助益的,也是凤毛麟角。
那个时代,因为印刷的成本还很高,没办法像现在一样运用大量的色彩和图案,但是在有限的发挥空间里,先生还是做出了不少古朴经典的设计。一起来看看其中的佼佼者:

《呐喊》是鲁迅先生最经典的作品,封面设计同样堪称经典,说句大俗的评语就是“简约不简单”,暗红色的封皮如同血液,书名和作者被小小的黑色方块框住,强烈对比显得醒目而压抑。“呐喊”两字被先生做了特别的调整,把两“口”上提,更突出了张口呐喊的感觉。

这是《坟》的扉页设计,用了木刻的风格,仿佛一枚印章,又加上花草云彩等纹饰,古朴雅致。

《小彼得》是许广平的译作,由鲁迅设计封面,花式字体的设计非常特别,很有异国情调。

《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名作,由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翻译,鲁迅作封面设计,他使用了苏联版画家毕斯凯莱夫的作品为封面插图,意境相合,又很好地配合了全书的革命主题。

除了外国版画,中国传统石刻文也是鲁迅先生常用的设计元素,比如这本《心的探险》,使用的是六朝古墓的墓门石刻画,图案几乎铺满封面,但是又不显得拥挤,书名和作者巧妙地安插在图案的空白处,平衡了整个图像,这种设计方式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

这本北大的《国学季刊》创刊号,也是鲁迅先生书籍设计的经典之作,尽管按照现在的审美来看,图案过于繁复有点干扰了文字,但在当时这样的设计是非常大胆的,这种类似“水印”的设计一直沿用至今,对后世很多书籍设计都有极大影响。
最后,重磅推出鲁迅先生最知名的一件设计作品。

没错,这是北京大学的校徽,它正是蔡元培校长邀请鲁迅先生在1917年设计的。
校徽的整体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形如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好像一人背负着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同时,这个图案看起来很像一副人的脊梁骨,先生希望借此勉励北大学生成为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这个校徽图案一直延用到1949年,后又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上世纪80年代又经过修饰丰富重新使用。现在大家看到的北大校徽是下面这样,基本维持了鲁迅先生设计的整体形象,不过,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反而不如原版简洁有力。

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对我的男神更加肃然起敬了呢?看来我们常常提到的先生的头衔“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面,还应该加上“设计家”才对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