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少年的你》正在热播,刚开播就创下了9.4分的高分。今天乘着闲暇便一个人前往去观影。
影片内容暂不透露,只是描绘一下我的经历和对这类事件的看法。
我记得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是在上初一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女孩我至今还记得她的名字叫冯大娟,别人都叫她大炮。整天笑嘻嘻,永远感觉乐此不疲的样子。但笑容背后藏着什么别人永远不会知道。
只记得,那会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暂且叫小吕。她家里条件很好,所以经常给我送东西。看见我的铅笔盒没有笔,立马将自己铅笔盒的笔一股脑全塞给我,然后拉着我再去买。知道我住宿舍,就经常拿个小盒子给我带好吃的。周围的人都很眼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对我这么好。
就因为她的好,我差点遭来“杀身之祸”。那时的我,特别胆小。刚来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唯一的好朋友就是小吕。但这个大炮她眼红我每天都能收到礼物,所以就扬言要揍我。但幸好那时候,我爸一个朋友家女儿是当时那个学校的一个“大混混”。他爸叮嘱她要保护我,而这个大炮正好是这个大混混的小弟,于是,尽管这个大炮各种看不惯我,他也不敢造次。虽然得益于顶头人的保护,我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不敢一个人出门,不敢一个人走夜路,即使有路灯。
到了初二,我们班有几个所谓的混混。虽然表面看着人还挺好的,但我仍然不敢和他们接触。见面也总是躲得远远的。有一次,小吕在我班门口大喊一声,晗,你男朋友来找你了。结果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聚焦在我身上。但说实话,那时候是真没有男朋友。结果其中一个混混说,诶呀,看不出来,你也有男朋友。结果我一怒之下,拿起书直接砸向了他。后来的课我就上不进去了。我生怕他下课找人揍我一顿。但结果是,我并没有遭遇到什么。
这是我年少记忆里对欺凌的印象。虽然一定程度上够不上校园欺凌,但那种殚精竭虑也让我有了一段比较痛苦的难忘的回忆。
最近的一次校园欺凌发生在我身边是一个学生。可惜的是,我已经不在那个学校。一天,我突然收到了那个女孩给我发的信息,他说她可能抑郁了,想要自杀。
这是我实习的时候带过的一个学生。当时她给我发消息的时候,我已经不在那个学校了。于是,我赶紧联系了那个学校的校长,转达了意思,让班主任老师及时处理这个事情。我不知道后续发生了什么,但她当时的状态让我难以忘怀。
其实说到校园欺凌,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家庭,如果家长在孩子遇到这类事情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对孩子的将来造成极大的影响。但社会的舆论目前甚至发生了转向,认为孩子在学校发生这样的事情,全部都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当然,我这里不排除有些学校老师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但是一味的一边倒起不到任何效果。
关于研究校园欺凌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但大家得出的一致结论无外乎是家庭怎么做,学校怎么做,社会怎么做。但具体实施呢,好像看不到什么作用。怎么样才能有效处理和应对这些问题,不是纸上谈兵这么简单,不做实地调查得出来得结论就好像是空中楼阁,看着壮丽辉煌,实则不切实际。
好在《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在审议。一些家长和孩子钻了未成年人犯罪处罚轻或不入邢得空子,肆意妄为。外在得强制力是一方面,最主要得还是内因,要让学生明白校园欺凌带来得巨大伤害。而这项间距复杂得工作绝不是依靠某一方就可以得到解决。所以,还是得说一句废话,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