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小学心理活动课也不例外。只有当学生面对成长中的困扰与问题,积极行动,亲身去体验与研究心理问题,参与心理话题的探究与讨论,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方法,心理活动课才真正发挥实效。
一、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体验为主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探究活动,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儿童也不例外。正如萨提亚女士冰山理论所言,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外在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水面之下暗藏的更大的山体。只有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那才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根源,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因此,停留在理性层面的对话和感性层面的体验均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心理活动课应该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己和同伴的内在冰山,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习和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探究策略
探究,中文字面意思是探讨研究。而在英语中,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所以,小学心理活动课中探究策略是非常多元的。从探究主体上,主要分为合作探究与自我探究;从探究形式上,可以分为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调查探究、阅读探究、观察探究、内省探究等;从探究内容上,可以分为情绪探究、信念探究、动机探究、策略探究、效度探究等;从探究时间上,可以分为课前探究、课中探究、课后探究等。限于篇幅,本文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探究策略:
1.问题探究。教师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鼓励学生在问题讨论中明晰自己与同伴的观点与视角,从而调整认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基本思路为“引发问题——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师生辨析——感悟小结”。如老师提出“有了烦恼怎么办”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深入思考后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老师一一记录,最后引导学生对解决策略进行可行性和效度检验,通过学生投票的方式,让学生学到并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对策。这是心理活动课中老师常用的探究形式。和一般的话题讨论相比,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给予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时间、师生共同分辨明晰、学生自主选择策略、结束时引导学生感悟成果与收获。
2.体验探究。教师设置情境,或通过扮演模拟,或通过现场生成,或通过虚拟感受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觉察身心体验,然后互动分享。其基本思路为“创设情境——身临其境——自我觉察——互动分享——感悟小结”。如教学“如何面对不公正”这一主题时,教师随意批评几个学生,并且利用教师的权威阻止学生的申诉,现场让学生体验到不公正。当学生情绪已经比较强烈时,教师点出主题,引导学生反思觉察自己当时的情绪反应和当下的感受,通过互动分享,明晰影响自己感受的核心因素,从而真正掌握面对心理困扰时的对策。现在心理活动课中大量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的运用,为体验探究提供了好的平台,不过,如果不能引导学生静心觉察、互动分享、深入探讨,活动也会流于形式,止于表层。
3.调查探究。教师鼓励学生针对自己面对的困扰或感兴趣的主题,在师生间开展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实证方式,深入了解某一话题,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其基本思路为“研究主题——调查实践——整理分析——成果汇报——感悟小结”。如学生们研究“考试紧张怎么办”这一主题,他们设计了调查问卷邀请同伴填写,采访记录班级同学考场故事与经验,听取老师、家长等成人的建议与经验,搜集了专家学者的观点与方法,然后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考试紧张人群的分布、考试紧张的普遍对策、预防考虑焦虑的N条帖士等。这些策略,来自于同伴,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他们的亲身探究,自然印象深刻,乐于尝试。
4.阅读探究。教师针对学生面临的共性课题,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或指导学生探究相关书目、故事、视频等信息,引导他们经历认同、宣泄和领悟,鼓励他们过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而获得领悟。其基本思路为“推荐书目——深入阅读——文本对话——互动分享——感悟小结”。如教师引导学生共读《丑小鸭》这篇童话,启发学生将童话中的角色与自己或同伴做比较,分享自己对童话中各角色的评价,梳理自己的阅读收获,或通过思维导图、涂鸭笔记等静态方式、或通过戏剧表演、演讲等动态方式展示研究成果,以丰富成长智慧。有别于一般的读书讨论,心理活动课中的阅读探究需要教师精心挑选阅读书目,一般主题为“成长”、“普遍发展问题”“理解父母和家庭”“童年危机”“残障儿童”、“学习障碍儿童” 等,阅读材料类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可以有绘本、故事、小说、自传或其他非小说类纪实文学等。我们相信,通过儿童深入的阅读探究,他们通常能自发地作出有利于化解冲突和改变态度或行为的决定。
三、心理活动课中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要领
1.激发探究兴趣。探究是需要学生自主参与的,并且,学生用心与否,直接影响探究质量。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所选择的探究的主题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果在心理活动课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直面心理困扰与问题,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创设探究氛围。心理活动课中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主要包括:主题墙上用照片、图表、文档等展示各项探究性学习成果;师生间相互信任、和谐温馨,同伴中通力协作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勇于尝试、允许犯错的心理气氛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与氛围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影响,用心营造适合学生探究的心理场。
3.培养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心理活动课的探究性学习,还需要学生独特的敏感性。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通过示范、展示、演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SWOT分析、访谈、情绪报告等心理探究工具与方法,以促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4.肯定探究成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探究成功的学生固然会有成就感,但是,成功不是总属于每一个人的,也不是属于学生的每一次探究。心理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重过程更甚于结果。因此,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坚持“无对错”原则,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引导探究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主动调整思维方法,重新设计探究过程,充分调动个体体验,提高自我认识。只有正向激励学生,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全面提升心理素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