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它对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认知是非常有益的。可是,背诵不是件简单活儿。有一些同学常常通过重复地读去加深记忆,可在回忆时往往会遗漏许多内容,甚至卡壳中断,无法继续回忆。课文背诵让他们产生了挫败感,严重影响孩子学语文的兴趣。即使那些能背诵出课文的学生,也因背诵时间长、背诵方式单调枯燥而有怨言。如果能够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引导学生创意背诵,即可以提高课文背诵效率,更能提升学生学习动能。为此,我们指导学生尝试进行视觉化背诵。
视觉化背诵是指借助视觉元素,如图画、线条、标记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突出重点词句,减少记忆负荷,提高背诵效率。具体流程分为四个步骤:
1.理清脉络。如背诵一段话,则理清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确定有几幅场景。可以一句话是一幅场景,也可以多句话合为一幅场景。如是一篇文章,则先理清有几段,再分别理清各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同样根据段与段的关系等,确定场景数量。
2.遴选关键词。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出每幅场景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可以是句或段中最核心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最容易疏忽遗忘的词语,多少不限。
3.视觉化。在纸上分配场景,并把关键词及其关系、顺序等进行视觉化表达。可以用图画、符号、线条、标记等呈现,没有统一标准,鼓励学生创作个性化视觉语言。
4.尝试背诵。面对自己的视觉化语言,尝试背诵课文。背一次,复核一次,遇有遗漏或易错之处,用夸张颜色标示出来,加深记忆。直到,能成功看图背文。
5.自主背诵。将纸图记在脑中,一边看脑中图,一边背诵课文。
【操作案例】
苏教版第十册有一篇课文《二泉映月》,其中有一段描写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过程的内容需要背诵。在教学时,我先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开展视觉化背诵。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首先,我们对这段话进行了切分,即理清脉络。本段有五句话,可以分为五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即第一句话:“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学生找出关键词为:“中秋夜、邻家少年、搀扶、二泉”,然后,我们共同用视觉化元素表达这幅场景。
接着我们共同把这段话的其他场景进行视觉化,最后,学生根据这些场景图背诵第三小节。很快,全班同学都能熟练背诵。
经过师生共同的练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视觉化背诵的方法。我请孩子们把第五小节自己进行视觉化处理,然后背诵。学生普遍反映,兴致很浓,效率很高。
【实践反思】
脑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偏爱图像。通过视觉化元素的中介,可以很好地提升儿童的记忆能力。视觉化背诵帮助学生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有意义有情感的视觉化元素,减少了学生的记忆负荷,能够很快地提升儿童记忆技能,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