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三十章
01 原文(通行本)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到早已。
02 译文
用“道”来辅佐国君的人,不依靠兵力逞强于天下,崇尚武力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荆棘纵生,大战之后,必然会出现灾荒。善于用兵的人,达到用兵目的就可以了,不会以兵力强大来逞强。
达到目的之后,不要自高自大,不要自我夸耀,不要骄傲自满,要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达到目的之后,就不要再逞强。
事物变得雄壮之后,必然会走向衰老。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很快就会死亡。
03 拓展思考
本章老子主要阐述了“反战思想”和“物壮则老”的道理。老子的“反战思想”类似于《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子之所以反对战争,是因为他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灾害:“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事实上的确如此。三国时期曹操曾这样描写战争的惨况:“白骨露于夜,千里无鸡鸣。”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
另外,战争需要大量的粮草和军费,对国家的内耗巨大,即使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被长期的战争拖垮。
巨鹿之战后,章邯带领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随后项羽却做出了恐怖的事情,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真实原因无从考证,据说是因为粮草短缺,大军不堪重负才出此下策。
老子的反战思想,并不是绝对的,不得已的时候还是要用兵,达到目的后,就不要再逞强。
“天道忌盈,物壮则老”是“道”自然规律,事物变得雄壮之后,必然会走向衰老。
正所谓物极必反,事物一旦到了极点,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一切祸乱和衰相也萌生于事物的鼎盛时期。
当一个人事业辉煌的时候,背后往往潜伏着各种危机,这个时候,要么居安思危、要么功成身退,方能化解危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