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他出生于一个式微的官宦家庭,少年时期就随父亲到处辗转,饱尝了漂泊的滋味。十岁时父亲去世,使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窘迫,诗人曾在《祭裴氏姊文》中追忆当时的处境:“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生人穷困,闻见所无”。为了振兴家道,诗人选择勤奋苦读以猎取功名,他说:“某材诚菲薄,志实辛勤;九考非迁,三冬益苦。引锥刺骨,虽谢于昔时;以瓜镇心,不惭于先辈。”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而被聘作巡官,结束了早期困顿潦倒的生活。其后,他曾两次应进士科考而未第,开成二年(837),在令狐楚的援引下终于实现了此梦想。在令狐楚的辞世后,诗人表达了对其“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的提携和知遇之恩。第二年,诗人入李党王茂元幕中并娶其女儿为妻,自此就陷入“牛党”与“李党”政治斗争的斡旋之中,被牛党中人目为“背恩”、“无行”,《旧唐书》本传载令狐绹“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甚至同时遭到两党的排斥和压抑,《新唐书》本传载:“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诗人意识到无以自处其间,就选择了出任俗吏,或徘徊于各地幕府的生活,然而其中多坎坷、孤苦的境遇,不免时时发出“古来才命两相妨”的无奈。大中十二年(858),诗人结束了自己痛苦的生涯和悲剧的命运。他的一生真是“凌云万丈才,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有《李义山诗集》,现存诗约六百首。他与杜牧被誉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解
从古到今,大凡文人骚客登楼远瞩,山川云雾无不触动着他们的思绪,于是有把酒临风以吐纳心志的习惯。然而,相似的举止却寄托着不同的感慨,或有王粲“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思乡喟叹,或有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忧国情怀,或有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人生体验。开成三年(838),年青才俊李商隐怀揣着“欲回天地”的政治抱负,参加了博学鸿词科的考试。按《与陶进士书》的记载诗人初被录取,后来却被“中书长者”凭借“此人不堪”为由“抹去”。这不能不挫伤诗人赤热的用事之心,不免流露出“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失意的伤痛。此后,诗人又回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岳父王茂元幕中,郁郁难耐的他登临此地的安定城楼以畅郁结,融情于景而写下此诗。
*诗味
独自登临宽阔城墙上的百尺高楼,放眼远眺,广袤数里的景色尽收眼底,不觉间就有了气象万千的感受。透过那婆娑婀娜的绿杨林子,是一片无尽的白沙青洲。如此美景时时与我内心的愁绪交融着。
遥想当年,洛阳贾谊年少有为,忧虑时局而上书言志,究其结果亦不过是空自垂泪。长安王粲,辗转荆州以寻找用武之地,然而豚犬之辈的刘表又怎能识得这位异才?枉负了他那一腔抱负,却只能在这春日里远游,不时舞弄着身边的纸墨。
我又何尝不想在头飘白发之时,挂一叶扁舟,独自浮游于江湖之上呢?然而它的实现应当在功成名就之后。李白的“终与安社稷,功成去江湖”,就是我此时内心的写照。
谁能料到腐烂的老鼠会被看成美味,而这只秉性高洁的凤凰鸟却始终被那些猫头鹰们猜忌个不休。
*诗评
这首七律历来受到推崇,大概是缘于它的骨气端翔健举,气韵生动畅达,用典灵活贴切。登楼所见,境界阔大,然而无形中却化为满眼的凄迷。诗人运用贾谊和王粲两位古人的不幸遭遇来比拟自己的现实心绪:贾谊因上书未售而枉自垂涕,暗合了诗人应博学鸿词科考试不第的抑郁沉闷;王粲避难荆州而依附刘表,虽有才识而不得重用,发出“荆蛮非吾乡,何为久滞淫”的叹息,这成为入泾州王茂元幕的李商隐,他那流落他乡、寄人篱下生活的写照。颈联中的“江湖”、“扁舟”点化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他曾辅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种功成身退也是诗人自己所期望的。其中“永”、“忆”二字运用的尤为巧妙,将诗人淡泊名利而又企慕建功立业的,这看似矛盾实则相成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印芳《律髓辑要》:“五、六句,上四字须作一顿,下三字转出意思,方有味。言己长念江湖不忘,而归必在白发之时,所以然者,为欲挽回天地也;天地既回,而后可入扁舟,归江湖耳。句中层折,暗转暗递,出语浑沦,不露筋骨,此真少陵嫡派。”因为此联有着“达者兼济天下”的开阔胸襟,淡泊宁静的身退精神,为后世学者所吟诵,《蔡宽夫诗话》载王安石晚年喜吟此诗,言“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那“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句,“虽老杜无以过”。末两句诗人吐露了深刻的现实感慨,援引庄子的典故讽刺倾轧异己的朋党势力,将自己的愤慨散融于其中,而托引出狷介的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