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以亲身经历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在国营单位工作时那段岁月的一个侧面。
【4】不该上马的项目
“狼头”对我突然下令停产虽然不满,但也没有办法,谁让他说话不算数呢!他自己也觉得西凤公司做事不地道,又把气撒在了李总头上;把失业人员的闹事,顺手就推给了李总。
不过通过这两个来月的试生产,他也看到了复合肥所蕴含的潜力;心里就琢磨着,如何再上一套,解决他的人员就业问题。
于是就跟我商量:“能不能在现有存料的场地再建一套大一点的装置,搞个10万吨的?”
“狼头”之所以说出这样的外行话,不光是不懂生产技术,也不了解当时复合肥行业的销售形势。
我说:你看,现在是年产3万吨,两个月就把现场堆得满满的,还有再上一套10万吨级的可能吗?
他一参照对比,也觉得自己可笑;于是又领着我去养鸡场看,问这地方怎么样。
养鸡场在石化厂区外,独门独院围起来一大片,院外就是荒滩戈壁,院内有两栋大场房,看上去的确很气派,据说当年是东山区政府的面子工程,石化投进去几百万。
也曾被宣传得红极一时,可由于投资太多,负担太重,一直是负债经营;如今已是一片败落景象,除门卫外,没几个人在上班,仅保留几个稀珍品种,据说是留着给领导或客户送礼拉关系用的,要不早就关门了。
我一看就觉得:场地和设施都不错,搞成这样的确浪费了资源,可惜了;但也能预见:再上什么,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从安装复合肥设备看,两栋鸡房就够了,场地作库场面积也够,即便不够也有向外扩展的余地。
但我还是劝“狼头”:你考虑过市场这个关键因素没有?我们现在销出去的大部分都是赊销,用户等庄稼收获后才付款,新疆的复合肥生产厂家大都采取的这种方式,没有几千万的流动资金根本就运转不起来。
具我所知,除我们厂没贷款外,其他厂都贷了大量的款,压力很大。我只所以没贷款,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化肥厂和兵团农资公司这两个好股东,提供的原材料款可以拖付些时间;当然由于我们的信誉好,其他合作单位也愿意抢着提前发货。
如果你另建一个厂,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狼头”以为我在吓唬他,不予理会,也可能他有自己的打算,想顺手让鸡场倒闭,甩掉这个包袱,所以直接安排我写项目报告。
我很不情愿地帮他写了一个年产10万吨复合肥项目申请报告,并和“狼头”还有一个设备科的王科长一块,到内地的南方一些厂进行了设备考察。
本来就觉得上这个项目有点儿戏,所以我和王科长就抱着休闲度假的态度到南方去玩了一趟;“狼头”的女儿正好赶上到内地上学,不管是因为送女儿顺便考察,还是因为考察顺便送女儿,总算办了一件实事儿。
考察回来后,我就没再参与这项工作,听说西凤公司把这个项目报给了总厂。总厂当时刚好有一笔上级批下来的专项资金,大概一个多亿,如果没新项目这笔钱可能还收回去。
所以总厂等于把西凤报上来的项目给截胡了,并且把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30万吨,这是当年最大的生产复合肥装置。
总厂还专门成立一个班子,组织相关人员参与论证;西凤公司给了两个参会名额:是李总带着我去的。
会是当时总厂的郝副厂长主持的,还有总工及相关部门的人员,设备厂家的人员也在会上;轮到西凤发言时,我看着李总,意思是让他先开个头,其实李总在具体问题上也插不上言。
总工说:“今天这个会不论职位高低,发言权都是一样的”,并示意我大胆地说。
我首先说当前复合肥普遍销售不好,用户还不太认可。郝副厂长当时就打断了我的话,说关于销售的事由他负责解决,不必再讨论。
于是我把话锋一转说:复合肥生产目前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比如造粒不圆、滚筒和回料粉碎粘壁,实际生产都达不到设计能力。
我又转向厂家来人问: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厂家同意我的观点,并认为我很内行,但谈到具体问题时,却显得勉强、含糊;或许他不是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解决的办法。
当时我刚完成自己厂复合肥设备的改造,对整个行业的水平还是清楚的。
如果是私人或合资企业,这种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也就是国营单位,巧的是有这笔一亿多拨款,总厂把它当着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说像掉下来的馅饼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有项目饼就落到嘴里了,没项目钱就飞了;所以,尽管这个项目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但最终还是上马了。
为了上这个项目,总厂也花了大力气,在原生产区外,又开劈一个新区,重新投建了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连火车轨道都通到里面了,毫不犹豫地把一个多亿都花掉了。
令人心疼的是,这套装置所生产的产品,不但没打开销路,连正常运行的水平都没能达到。没多久就关闭了,直到后来主体与非主题又重新合并,也没有再开启,完全成了一个废弃工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