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做法是,从来不做五年战略,做完一年计划再计划下一年,基本就是这样的节奏。然后把未来有可能的点都做好投资。”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P151 第四章 第五节 自动生成的未来版图
书中一次次地在提及,未来是“打出来”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但我认为,在开始“打”之前,公司最高层其实是定下了一个战略目标,抓住了大方向,只不过在打仗的过程中,是边打边想,看清这一年的趋势,然后集中一切资源去打赢。
在书的开篇中,也说到,早在2013年刚开始的时候,雷总判断出互联网发展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互联网,第二阶段是移动互联网,第三阶段是物联网‘IoT’“,且觉得小米“一定不能错过物联网这个风口”。于是,决定要做生态链,要“迅速地去市场上扫描,抢公司、抢项目”。这就是“立大志”,保证“方向大致正确”。
那么怎么去市场上抢公司,抢项目呢?小米的做法是广撒网,把由工程师组成的“投资团”撒出去,找到价值观相同的公司,判断对方产品是否符合小米生态链的要求,死死抓住“品质”,做好这个“品牌”。用一款款生态链产品,一代代产品,去在顾客心中塑造“米家”这个品牌,搭建“小米电商”这个平台,而这个平台背后承载的未来“物联网”的使命。为什么这么说?小米电商上的产品,可以通过“竹林”地下的根系,去“共享”用户的大数据,并给用户提供建议解决方案。这在书中被称为“更懂你的电商模式”,用这样的模式去塑造“遥控器电商”。这个模式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没人知道,只有去做,才能让它慢慢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历史的道路往往都是走出来的,不是判断出来的”。这就是分解目标,围绕大方向,看清当下的机会,找到对的事,先跑起来,干就对了。
做着做着,小米用3年的时间,组建了77家生态链公司,实现了2016年的10亿营收(是营收而不是流水),推出了在多个领域的“小米系”产品,且在小米电商平台上沉淀了海量用户,尝试组建“小米链上的物联网”,也就是所谓的“未来是自动生成的”。
曾鸣教授在《智能商业》中提及的“看十年,谋三年,干一年”,也是对这个诠释的一个很好呼应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