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学习,一边接个案,回顾以往的病人,治疗超过10次的很少,基本上是两三次为多,曾经为此纠结过,也曾分析个人性格缺陷,也认为是自己的专业不够系统,虽然也上过很多培训班,在同事中间算是爱学习的类型,但总觉得自己不够沉淀,只是一直处于碎片化状态, 很难有系统的总结和分析,这归结于我平时懒于总结,心中跟长了草似得,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因而人生过半的年龄,仍还处于悬浮期,等到自己想静心去做一件事情时,却发现无一长处,患得患失,做咨询也是一样。
今日老师把长程心理治疗称之为“理想的咨询”,短程的叫“现实主义咨询”,“ 一次性咨询”称为“超现实主义的咨询”,这似乎缓解了我很大的焦虑。犹如研究中发现,第一次交谈后的脱落率超过50%;大约三分之一的来访者在他们初次访谈后没有回来,接近一半的来访者在前两次咨询后不再回来……老师那么知名专家也有初次访谈后较高的脱落率,更可况我初涉江湖呢!焦虑随之缓解。
今天就试着把来访者的初次咨询当做最后一次咨询来做,在治疗中坚决秉持一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二不要野心太大;三不要过分重视诱因;四要辨认出一个焦点问题这四条准则。在接诊的三位患者中,有一位印象较深:男性患者,18岁,高三学生,抑郁障碍,目前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近5个月,在家人的劝说下前来就诊。了解情况后,征求患者意见进行初次心理治疗。治疗室中患者自诉了自己一年来的治疗经过,以及在各家医院住院治疗的情况,患者描述清晰,逻辑性很强,很难有情感流露,谈话在被动中进行……之前这样的病人门诊很多,被家长带来咨询的往往很少有下一次的咨询。不要过分重视诱因,把事实性提问控制在最低限度,把这次咨询当成最后一次咨询,能帮多少算多少,降低了目标,焦虑自然就少了很多,紧贴患者,鼓励情感表露,聚焦一个问题,讨论住院时从开放病房转到封闭病房的原因时,流露出和父母的关系问题,顺着话题,聚焦在家庭关系问题上,启发患者看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5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预约下一次咨询。
记录以上情况时,心怀忐忑,唯恐理解上有偏差,日记内容换了又换,最后决定记录下来,算作是成功的一次咨询?还是有效的一次咨询?成功是没有脱落还是对病人有帮助?有效是指达到咨询目标,可这一次确定的目标是什么?不管怎样,初入江湖的我暂时还顾不上考虑那么多了,做总比不做强,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能劝多少就去劝多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怎么也得学着两条腿走路啊!
通过这次的体验,我理解的“一次性咨询”更是一种职业态度,一种敬业精神和对事业的执着,用精益求精托起“心”希望!这咨询的背后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怎能HOLD住这“一次性的咨询”!苦海无边,爱河无底,回头也上不了岸啦!人生路漫漫,抬脚刚进地头,却又见白茫茫的一片!哎,别无选择!唯有拿起锄头继续干活吧!
网友评论